五六年前吧,一次偶过盐城,晚间无事,冒雨拜访书画大家臧科先生。那是一条短巷,那是一个雨打芭蕉、烛影摇红的小院。先生很热情,当场挥毫,为我写了一幅行草。我记着这外面的雨,记着这短巷地处偏僻,门口不好叫车,怕宣纸万一被雨水打湿……遂说:“先放在这儿,改天来取。”谁知隔日接京城单位电召,旋即动身上路,行前,来不及再去臧府践诺,由是,那一份歉疚夹杂懊悔,就一直搁在心头。
得不到的,往往才是好的,信然。到手的礼品没能拿回,我便开始关注臧先生的书法。
这是信息时代,人可以隔山隔水,作品却无处不可劈面相逢。我从互联网、书店,以及友人处,陆续收集到臧先生的若干书作,像研读文章一样,细品。我不攻书法,但身为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这一奇葩,还是蛮有兴趣的。依我的眼光(多半是外行吧),臧先生的书法,入古出新,有力美,以气胜,借势生趣。所谓入古,感觉他于汉碑浸淫日久,得汉人雄强朴茂、不加雕饰的风骨,字立得起,视觉上有冲击力。另外,他又在行草上寻求笔势的奇变,笔在字中,字在章法中,章法在空间运动中,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和谐的美。所谓出新,就是说他于碑帖结合中,在古代经典的释读中,按自己的体悟方式消化吸纳,融入时代意趣,赋以时代形态,让富有张力的思维紧贴时代脉搏。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与臧先生相识于1993年,在母校射阳中学建校50周年纪念会上,尔后交往不多,但我相信,通过书法,我已逐渐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又关注起臧先生的文章。我辈写作的人,对文字自然比书法更敏感。臧先生有《悟轩箴言录》一册,薄薄的,但分量很重。如讲“为人”,首句是:“我便是我,人亦自我,艺亦自我。”讲“为艺”,首句是:“我便是我,为人我写我心,为艺我树我貌。”这就是开宗明义,无论是为人,还是为艺,都强调一个大写的真我。我曾说过,就文章而言,少年比的是才气,中年比的是学问,老年比的是人品。臧先生已越过中年,进入老境,作为艺术家,他之傲立于世的,正是他半个多世纪合而不流的独特的“这一个”。
臧先生又有言:“每个书画家的"艺术个性"和"文学素质"是他们的两翼,缺一难以飞跃,也上不了高层。”臧先生是清醒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是艺术家的基本功和助推器,但看艺术界的一些大腕,比如美术界吧,诸如吴冠中、黄永玉、范曾、韩美林、陈丹青,都是文章写得顶呱呱的。我最近见到韩美林先生,他一边展纸骋笔,一边特意强调:“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不是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韩先生看来,入不入美协无所谓,加入作家协会,是他的学养、才情和追求。吴冠中先生近日在抨击艺术院校体制时,说得更为直截:“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臧先生深知文化的厉害,所以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艺术和文学两翼齐飞。
臧先生近年亦写了不少散文作品,这是他艺术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他学养日臻成熟的象征。印象深刻的有《“绿”的牵挂》、《渠水流年》、《书兰情韵》等等,它展示的是一个书画家的横切面,也是一个作家的横切面。书画和文学,在这里已浑然一体,有如天成。我坦言,像这样行云流水的佳作,我写不出,因为我没有那份阅历和情怀,下笔就不会有如此亲切和随意。
说到阅历,还是让我讲一讲和臧先生的交往吧。前面说过,我是射阳中学毕业的,回首往事,中学期间,射阳图书馆的一位女管理员,对我的帮助很大——她知道我喜欢作文,成绩不错,特准我进入书库任意翻书、借书,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很难得的待遇。后来,是到了上世纪末吧,我想到要重访故人,也是恩人。但我忘了她的姓名,查找多次,都没有结果。再后来,无意中在电话里和臧先生说起,他笑起来:“你怎么不早说,我认识她,她叫徐玉婵,早就调到盐城了……”这就叫“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与臧先生,毕竟还是有缘。
又是一个雨打芭蕉的晚上,我再次前往那所绿意盎然的小院,拜会臧先生。这次,我没让自己空手而归,携回的是一幅行书:“将军赶路,不撵小兔”。这8个字,是原珠海白藤湖农民企业家钟华生的座右铭,臧先生书之赠我,用意是很明确的。其实,我更愿意把它倒过来,作为我辈对臧先生的期待。可以想象,一个享誉乡里、名扬四海的艺术家,他的晚年,无疑是很忙的,光那应酬,就让人吃不消。臧先生有必要把自己控制起来,以期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佳作,包括书画和文章。
题图摄影:杨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