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少年题材小说《空巢》引发强烈反响
新华网重庆3月8日电(记者 张琴)反映农村留守少年题材的小说《空巢》,首印的一万册在北京书市上被预订一空;在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举行的签售活动中,仅半天就签售了800多本。
在此之前,这部最早发布于网络的小说曾创下月点击率142万人次的纪录。
农村留守少年题材小说蹿红网络 “我是一只还没长大的鸟,独自守着空空的巢,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为什么还不飞回我们的巢;妈妈你快回来我们温暖的巢,我不要你再受那风雨的煎熬……”25万字的《空巢》以一群三峡库区的留守少年为主角,以他们各自家庭和命运的变迁为场景,全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留守少年的真实生存状态,揭示了留守少年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产生的孤独、反叛、忧郁、自闭乃至出现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种种问题。
《空巢》作者刘军是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江口中学的语文老师,40岁的他已经在农村中小学任教21年。他说,构思这部小说已有近十年,从2007年4月开始边创作边将小说上传到网络上。“我只是想把这么多年来的感受表达出来,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2007年5月,《空巢》上传仅一个月,在搜狐的点击率就达142万人次,并陆续在第九中文网、小说阅读网、奇虎网等国内几十家主流读书网站转载。很多网友主动与刘军联系,一名广州的大学生、曾经的留守少年说看后鼻子发酸想哭,一位湖北十堰的老师将自己多年调查得到的关于留守少年儿童的研究资料无偿送给刘军供他创作……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蓝锡麟评论说,《空巢》是难得的好小说,写得触目惊心,有现实的穿透力和震撼力,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作者:“我讲述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 作者刘军的笔名叫牛车,他自己解释为“老牛拉破车,半睁冷眼看百态,一管破笔绘世相”。“我是以喋血的方式在创作这部小说,因为里面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的亲人、学生身上,我痛心啊。”出生于农村的刘军动情地说。
《空巢》的一号男主角、留守少年郝凯的原型就是刘军以前的一个学生,他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在一次由煤气罐引发的爆炸中双双身亡。刘军说,他忘不了孩子茫然无助的眼神。郝凯的表弟小飞的原型其实就是刘军的外甥,而小飞的母亲、郝凯的“大姑姑”原型就是刘军的姐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刘军的外甥和社会上的“小混混”成天在一起,后来染上了毒品并差点丧命,现在仍靠头痛粉维持生命。刘军的姐姐为此几度崩溃,是靠着刘军的母亲——书中郝凯奶奶的原型的鼓励才勉强支撑着。
刘军告诉记者,他的学生里,每年都会有一些不得不辍学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都是我身边再真实不过的人啊,都是他们身上发生的再真实不过的事啊。小家庭的命运也是大社会的命运,我写这部小说不图什么,只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希望别的留守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不要再重复相同的悲剧。”
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全国妇联近期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000多万人。全国妇联负责人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仍没有得到解决。
刘军说,《空巢》引起了很多人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但还很不够。他发自肺腑地说,进城打工的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们不要忙于赚钱而忽视了孩子,要尽量多和孩子联系沟通,要鼓励孩子健康成长。老师们要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心理的研究,针对他们的情况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和需求,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现实状况,出台一些关爱他们的制度和措施,从最广泛的层面来解决留守少年儿童生活、学习中面临的具体障碍。
重庆出版集团少儿出版中心总编辑冯建华说,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庞大、情况复杂,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这样整个社会才可能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