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华盛顿3月7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宇航局7日说,科学家对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近5年的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了有关宇宙中微子、宇宙演化和宇宙“暴胀”模型的三大新发现。
这一屡获重要发现的探测器,又一次帮助科学家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
宇宙早期曾大量存在中微子
根据最新的分析结果,在宇宙形成仅38万年时,中微子占整个宇宙成分的10%,原子占12%,暗物质占63%,那时暗能量几乎微不足道。但暗能量在如今的宇宙中却成为主宰,所占比例高达72%,原子和暗物质分别占4.6%和23%,中微子所占比例已不到1%。
美宇航局在公布上述结果时说,在早期的宇宙中,几乎没有重量的中微子以接近光速进行高速移动,这些亚原子粒子数量如此之多,“以致影响了早期宇宙的形成”。
中微子由于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而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恒星5亿年终结宇宙“黑暗时期”
最新分析显示,宇宙最早的一批恒星经过约5亿年才产生“宇宙雾”,从而终结宇宙的“黑暗时期”。所谓“宇宙雾”,是指第一代恒星开始发光,在恒星周围的气体中产生的电子薄雾,这种薄雾散射微波,其情景与汽车前灯发出的光在雾中被散射类似。
WMAP探测项目科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乔安娜·邓克利说,新证据表明,“宇宙雾”的形成从宇宙诞生后约4亿年时开始,持续了5亿年左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按照目前科学界的理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发生30万至40万年后,宇宙进入所谓的“黑暗时期”,人们对这一时期宇宙的情况了解甚少。邓克利说,目前有关研究需借助WMAP探测器才有可能完成。检验宇宙“暴胀”理论目前主流的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在诞生瞬间经历了一个极速膨胀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短时间内,因此被称作“暴胀”,它使宇宙从显微镜级别的极小尺寸扩张到天文数字级别的极大尺寸。
关于“暴胀”,目前存在多个版本的理论描述。WMAP探测项目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查尔斯·本尼特说,WMAP的新观测数据,有可能为一些“暴胀”理论提供进一步支持,但也可能淘汰某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