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剧也维权
韩浩月
近百名中国编剧在举行了“2008编剧维权大会”,发表了一纸“维权声明”之后,就再无什么实质行动了。这次维权大会的发起方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作为这个组织的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要在今年“两会”上把中国编剧的遭遇作为提案上交。
虽然内地编剧声称,这次维权大会并无借势美国编剧罢工之意,但美国编剧的胜利,却无疑是鼓舞内地编剧行动起来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美国编剧的罢工,内地编剧的凝聚力不会这么空前高涨,内地媒体对国内编剧维权的关注度也不会这么高(即便如此,也没能够引起传统大众媒体的大面积注意,毕竟这是一起行业事件而非娱乐事件)。去年中国编剧举行过一次“香山会议”,内容主要针对的是编剧提薪,但今年大会提出的“享有剧作之外音像、网络发行等利益分成”要求,明显就是美国编剧罢工的目标所指。所以,内地编剧维权就是中国版的美国编剧罢工,只不过中国的编剧不那么极端,既没停止工作,也没上街散步,他们不过是借此一浇心中块垒而已。
开一个会,发表一个声明,的确是中国编剧目前力所能及做的了,美国编剧的做法虽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但中国编剧很难效仿。首先,中国编剧缺乏一个有号召力且纪律严格的组织,像美国编剧工会那样——并非所有美国编剧都愿意参与罢工,但却不得不服从工会的决定,工会也会给收入低的编剧发补助,而中国编剧的独立性比较强,单打独斗的多,形不成合力;其次,中国编剧在娱乐业的地位太低,影响力远远不如美国编剧。美国编剧罢工,电视剧面临断炊停播,各项颁奖活动无法进行,整个好莱坞星光黯淡了许多,带来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损失。正因为在整个产业中人轻言微,中国编剧比停止工作更重要的事情反而是要更努力工作,强化自己的发言权;再者,中国编剧的文人心态较重,他们更在乎的是名声。在中国,成为一个名编剧,似乎是很多编剧的唯一目标,这个目标,往往会让他们把目前的损失当作必然的“学费”,在遭到压榨和侵害的时候,为了所谓的长远利益而选择忍气吞声。
有了上述这些条件的约束,中国编剧能迈开维权的第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事实上,中国编剧在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上,也没有为维护团体利益做好准备。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和电视剧有关的研讨会上,《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和《奋斗》的编剧石康就因为价值观问题产生争执,高满堂看重投资方的履历,对“给多少报酬并不动心”。而石康则认为,高满堂是在讨好制作方,“当我们没有经济尊严的时候,我们也得不到尊重……”高满堂和石康的分歧,可以简单地用“以质为本”和“唯利是图”来划分,但要说清楚对错可就太难了。我个人比较侧重支持石康的观点,其实两代编剧对报酬问题抱有何种态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打造出观众喜欢的电视剧作品,而用合理的报酬体现编剧的价值,完全符合市场规律。从长远看,这更有益于电视剧的健康发展。
中国编剧维权任重而道远,我甚至认为,“2008编剧维权大会”连敲山震虎的作用也没有起到,实质内容的缺失,使得它更像一场围绕几个核心发起者进行的炒作,它对娱乐业其他环节的撼动几乎为零。在内外部环境有着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内地编剧维权目前最实用的方式还是要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有预测风险的能力,一旦权益受到损害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群体的维权意识增强了,那时强势的投资方和制作方自然不会小觑。此外,要获得经济尊严和人格尊严,比用法律说话更重要的是用作品说话。归根结底,优秀的作品才是编剧们最有力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