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陆娅楠
嘉宾:
谢小军代表(重庆市副市长)
许立全代表(山东潍坊市市长)
马先富代表(山东莒县陵阳镇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
高丽朴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人:民以食为天。
“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让出口产品享有良好信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把食品安全摆在了重要位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保持了较高水平,但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才能更好地打造放心餐桌?我们邀请四位人大代表,听他们谈谈怎样保证“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田头有标准
餐桌才安全
主持人: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食品的主要生产原料和组成部分。杜绝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源头控制主要在农业生产领域。可是,我国农村多是分散生产,监管难度大,成本高,源头控制该如何加强?
高丽朴: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运输、餐饮消费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链条。食品是“产”出来的,如果农民不参与食品安全生产,就没有基础。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是要从源头入手,有效的方法是推进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农产品生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目前,我国还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民种植的随意性大,标准化程度较低,安全检测成本高,质量追溯难。
马先富:从源头上抓食品安全,要以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依托,积极实施无公害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我们村成立了东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引导农户积极实施无公害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现在蔬菜不但有了稳定的销路,而且价格比其它地方高许多。目前万亩项目区年可增产瓜菜700万公斤,净增收入600万元,菜农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多元。标准化生产统一育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将千家万户的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起来,更高的收入让农民自觉自愿地对市场负责,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田头有了标准,餐桌才有了安全保证。
食品要放心
监管须无缝
主持人:目前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很多,一条监管链被分割为多个环节,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在这样的体制下,应该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谢小军:食品安全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目前,我国采用分段管理,流通归工商部门,生产归质监部门,种植养殖归农业部门,此外卫生部门又参与了生产环节的卫生许可监管,以及流通环节的餐饮管理。在这个监管过程中,如果协调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有些地方交叉重合,有些地方又缺位错位。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能力,通过改革,整合资源,提高我国的食品监管技术水平和行政监管效率。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高效、有序。
许立全:多头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硬伤。比如,一头猪从喂养、出栏、运输、屠宰到销售有近10个部门都在监管,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在监督执法中,就难免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监管效率低下。另外,我们在食品领域制定的标准,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制定周期过长,低门槛就是没门槛,这为一些不规范的小作坊、小企业提供了生存的缝隙,增加了监管难度。
定更高标准
建长效机制
主持人:去年我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这是否意味着今后食品行业的门槛更高了,百姓可以吃得更安心、用得更放心了?
谢小军:与前些年相比较,目前的食品安全不管是在责任体系、监管的技术水平、范围和实际的效果,都有了显著的质的提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把专项整治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2007年,全国对食品安全进行了专项整治,形成了一套责任体系,即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具体说来,地方政府要把责任的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将食品安全纳入到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责任追究制中。
许立全: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在食品标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对我国食品标准进行了大摸底,清理了一大批低水平标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食品标准的制定修订任务。今后,食品行业的门槛更高了。
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有长效机制、制度化。要建立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两个体系,即建立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希望全社会都来参与监督,防患于未然,共同打造放心餐桌。
(本报记者 杜海涛 侯露露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