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着光碟学,学生跟着老师练 |
学唱《花木兰》一招一式都做得有板有眼 |
豫剧京剧首次走进郑州校园 课堂开唱花木兰
大河网讯
■商报记者 吴静/文 丁洁/图
京剧、豫剧走进郑州市小学生课堂,平时看到唱戏节目就换台的小学生唱起《红灯记》、《花木兰》。
昨日,秦岭路小学三年级130多名学生,展示了两周来学习戏剧的成果。
【现象】
戏剧进课堂成校本课程
“两手抱拳,身体前倾……预备,走!”在秦岭路小学的第二音乐教室里,音乐老师马仙菲正在给三(4)班的学生演示。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女生手势配合动作表情,唱起来有模有样,其中4位学生还化了妆,穿上了专业戏服,有几分舞台上小擂主的样子。
男生展示的是《穆桂英挂帅》的片段,唱到难度较大的地方,会走样。
作为郑州市第一所将京剧引进课堂的学校,秦岭路小学校长曹建平说,学校把戏剧作为校本课程,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
【反应】
学生感兴趣,唱不出味道
“戏剧比较新鲜,多数学生都很感兴趣。”马仙菲说,戏剧进课堂后小学生反映不错,戏剧进校园不是单纯学唱戏,课堂上还会穿插花木兰代父从军之类的故事,另外,戏服、化妆对孩子们也有吸引力。
由于是新事物,学生好奇,学起来也很认真。三(4)班学生朱梦瑶,有良好的豫剧基础,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她3岁就开始学豫剧,在家还常练习。
也有个别学生对戏剧不很感兴趣,觉得难学。“平时,我看电视时看到唱戏的就换台。”周凯说,流行歌曲学起来更容易些。
“戏剧底蕴深厚,老师难唱出味道,学生更是只限于模仿。”马仙菲说,由于没有戏剧基础,学生很难唱出戏剧的味道。
【目的】
培养兴趣不培养演员
秦岭路小学教京剧、豫剧的都是学校的音乐老师,他们通过光碟自学,但仅靠看碟模仿,很难学得形神俱全。学生能记住词,会模仿动作,能模仿唱腔,但唱不出京剧和豫剧的感觉来。
对此,曹建平说,和少林拳进课堂一样,京剧、豫剧这些传统的文化也遭遇师资问题,但戏剧进课堂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非培养专业演员,音乐课上学点戏剧,算是一种调节。
曹建平说,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以后他会尝试在美术课上教孩子画国画,语文课上写毛笔字,音乐课上教学生吹笛子等,这些就是平时教学中的兴奋点,用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戏剧作为校本课程,一个学期每班只能学4节课,不影响正常的音乐课程。”曹建平说,每班学生也就学两个片段。
【担心】
有些样板戏不利于孩子成长
“样板戏虽然朗朗上口,但唱词有很多斗争、仇恨内容,教给小学生很可能对小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市民陈先生对小学生学样板戏有点担心。
据了解,《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都是产生于特定年代的样板戏,反映的内容多是暴力革命与阶级斗争,故事是你死我活的战斗、斗争,唱段主要是表现仇恨,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
曹校长认为,样板戏朗朗上口,而且流传较广,学生容易学,对戏剧很快会有个初步了解,这就达到目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