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3月11日电(记者裘立华)“鸡鸭河上跑”,这是过去浙江一些农村曾因垃圾堵塞河道造成的独特“景观”。现在,浙江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了63%,这些“景观”正在快速消失,昔日脏乱差的农村重新见到了青山绿水。
一举多得的垃圾处理新路
在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裘村,每天清晨,村民唐秋英把昨天收集好的垃圾倒在门口的小垃圾桶里。“这桶是村里发的,要我们把垃圾集中放在里面,一家一个。”唐秋英说。
上午10时左右,村里雇用的保洁员裘统正就挨家挨户上门,把这些垃圾倒在垃圾车上,收集完后,拉到村口的水泥垃圾池里。“我的工作是每天收垃圾,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收完可以去干自己的农活。”裘统正说。
傍晚时分,镇上的垃圾车来了,把垃圾拉上后压缩,再送到镇上的垃圾中转站,站里的工作人员再把这些垃圾送到专用的焚烧炉里焚毁。
像裘村这样进行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村目前在浙江越来越多。
浙江省诸暨市2006年开始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使10个乡镇、30万农民免受垃圾污染之苦,他们的运行管理方式是垃圾处理厂由政府与环保企业出资共建,垃圾由村收集、乡转运、市集中处理。
农村垃圾水分高、成分复杂,过去只能采用填埋方式。对此,诸暨市采用了一种适应农村的垃圾焚烧炉,利用炉热清除垃圾水分,炉温可高达1000摄氏度,垃圾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同时,锅炉余热还可转换为蒸气和热水,为农村提供热源,使农民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地享受洗浴的快乐。
据浙江省建设厅统计,到2007年年底,浙江省全年新建乡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229座、累计建设1221座,垃圾中转设施镇乡覆盖率达到61.23%,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3%,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5%,全省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农村卫生面貌迅速改变
裘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是从2005年开始的。“自从集中处理以来,村里的卫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村支书裘诗田说,过去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都倒在河道上,靠春夏期间大雨来临,河道涨水把垃圾冲走,可后来垃圾越来越多,水冲不动了,有些地方鸡鸭甚至可以在河面上跑。
裘诗田说,垃圾堆积,造成村庄脏乱差,夏天蚊子苍蝇很多,原本清澈的小溪浑浊不堪,连鱼都没有了,小孩子也不能下河玩耍了。
后来县里搞新农村建设,征询了村里的意见,村里觉得当务之急是搞好村级卫生。“房子造得再好,脏、乱、差照样不行。”裘诗田说。
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一些村民不太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嫌麻烦。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就习惯了,不少人主动把垃圾带到村口。
“自从搞了垃圾集中处理,我们村的水又清了,道路干干净净,我还搞起了农家乐生态旅游,生意很好。”裘村山娃子农庄的老板裘永水说。
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张苗根说,浙江的新农村建设不提倡搞大拆大建,主要抓村容整洁,所以我们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从实际效果来看非常好。
合理投入保证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并进
据介绍,浙江省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从2005年开始,并根据各地情况,建立了不同的垃圾处理模式。如在平原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户收、村集、乡镇中转、县市处置”的原则;在山区、海岛和交通不便的地区,推行“集中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模式。目前,东部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格局已基本形成。
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浙江省还鼓励建设小型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对特别偏远山区、海岛乡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推广堆肥、卫生填埋和生物降解等综合处理方式。
张苗根说,为加快全省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解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问题,2005年至2007年,浙江省财政共安排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约1.28亿元,用于支持全省建设和改造城区垃圾处理和中转设施建设。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07年底,浙江全省多数市、县已基本建立起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姚作汀介绍说,今年起,浙江省将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集设施投入、无害化处理、资金保障以及日常维护监督为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分级负担的资金保障机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