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纯收入100多万元的唐立清抛下自己的企业,担任家乡蔚县常宁乡司街村党支部书记两年多来,拖着多病的身体,垫资530多万元,办了28件实事好事 司街村“二十年远景规划暨四个"五年计划"”格外显眼“自己的家业重要,让乡亲们都富了更重要”
走进司街村新建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大院,墙上的“二十年远景规划暨四个"五年计划"”赫然映入眼帘。
其中的内容包括:“到2010年末,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2011年至2015年,实现人均收入1.8万元,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2400元……
这是唐立清对乡亲们的郑重承诺。
唐立清是蔚县东部远近闻名的能人。经过近20年打拼,他的杏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已达500多万元,年营业额18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多万元,是蔚县东部响当当的龙头企业。
正是因此,2005年秋,当司街村党支部书记职位出现空缺时,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常宁乡党委选定了唐立清。乡党委书记路国云“三顾茅庐”,力邀他“出山”。
起初家人反对,唐立清自己也犹豫:如果自己去忙活村里的事,企业怎么办?然而,想想村里那坑坑洼洼的道路,想想乡亲们生活的艰难,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己的家业重要,让乡亲们都富了更重要。”有21年党龄、做生意前曾任过村主任的他,最终说服了家人。2005年11月13日,唐立清正式走马上任。后来又兼任村委会主任。
唐立清刚上任时,司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室破旧不堪,电灯不亮,电话不响,办公桌只剩三条腿儿,集体账上是14万元的债务,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400多元,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2005年11月16日,他第一次主持召开党员会,全村党员来了不到三分之一。
唐立清没有气馁。他想,说一千道一万,发展是关键。只有让村民看到发展,看到希望,才能增加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于是,那一阵子,他和班子成员一头扎进群众中间,走访问计。
2006年3月27日,司街村二十年远景规划暨四个“五年计划”正式向群众公布。全村老老少少来了黑压压一大片。唐立清在台上向大家保证:今后,司街村一定一年一个样。大家现在可以不信,但请年底来检验!
乱石滩上,已经“长”出了1700亩耕地“越是难办到的事儿,就越蕴藏着机会” 虽是严冬,司街村东连绵的小五台山脚下仍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推土机轰鸣着,把大石头推走,把地推平;不时有翻斗车开来,在推过的地面上,卸下一车黄土———这乱石滩上,已经“长”出了1700亩耕地。
69岁的司街村会计谢品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回见在乱石滩上造地。要不是眼见为实,真还以为是做梦哩。”
在乱石滩上造地,是唐立清的“创意”。村里的耕地少,他决意把乱石滩变成良田,发展经济作物。
可当他把这一想法在党员和村民代表会上提出来时,大家都连连摇头:上哪去找那么多土?这得花多少工时?钱从哪来?总之,想法很新鲜,但行不通。
唐立清却成竹在胸:“越是难办到的事儿,就越蕴藏着机会。如果容易干成,还能轮到咱们?”
2006年3月,司街村千亩荒滩开发工程动工了。铲车、翻斗车、三轮车齐上阵,仅仅一个多月之后,乱石滩上就“长”出了几百亩土地。在乡政府支持下,水电也很快配套到位。
当年,他们共种植烟叶540亩,并建起了烤烟房。秋后算账,集体增加收入10万多元。
这两年来,司街村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村中间那条坑洼泥泞的1500米街道,吵吵了多少年都没修成,2006年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全部硬化;今年,村集体破天荒地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富民地毯有限公司,可安置劳动力300人;依托杏扁产业优势,司街村建起了杏扁交易中心及农贸大市场,发展起了物流产业……
他为村集体垫资530多万元,办了28件实事“致富路上,不能让一户掉队” 有人粗粗算了一笔账,司街村这两年办的这些事儿,总投资大概要在1250万元以上。一个一穷二白的村集体,哪来这么多钱?
“这些钱,除了向上争取和村集体自筹的部分,大清自己垫的就有530多万元呢。”村党支部副书记谢俊坡称赞不已。
许多村民都知道,这两年,由于唐立清的放手,他家的企业每年少收入30多万元不说,还成了村集体的“取款机”:刚上任时,他就从家里拿出5万元,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添置办公用品、维持日常开支;硬化村内主街道时,他垫资25万元……
2006年春节前,260户不到800人的司街村,竟有38户的年货还没着落。因此,唐立清上任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拿出2万元钱,对全村38户贫困户、8名贫困老党员、6户五保户进行慰问。
如今,司街村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至5000元的户已占全村的21%,5000元至1万元的占46%,1万元至5万元的占16%,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毕竟还有17%的户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唐立清因此常常提醒班子成员:“为了全村和谐,致富路上,不能让一户掉队。”
今年2月,村里专门投资15万元,购买一户村民的旧宅院进行改扩建,让孤寡老人入住,统一供水、供电、供煤,安排专人照看。82岁的齐友和大爷说:“这把老骨头了,谁想到还能住上村里的敬老院,连衣服都是村里给买的。”
“我家多亏了大清照顾啊。”去年,老党员段春枝一家雪上加霜:老伴偏瘫,日子本来就紧,大儿子偏又打工伤了腿,二儿子得脉管炎截了肢,三儿子打工一年一分钱没拿回来,段春枝一着急,自己也在一次外出时伤了腿。五口人四口躺在炕上,可怎么过?关键时刻,唐立清来了,拿出2000元钱,帮她家渡过了饥荒。随后,唐立清又帮她联系种错季香瓜。段春枝的二儿子说想开“摩的”挣钱,唐立清又“赞助”了1500元。
今年1月,在唐立清倡议下,村党支部成立了党员志愿者协会,大家纷纷报名参加。“志愿者捐款已达1.4万元了”,协会秘书长、老党员曹明强欣喜地说。
得知有的孩子因贫困面临辍学,唐立清当下拿出200元钱,又从志愿者捐款中拿出2600元,资助了14个孩子。
本报记者 荣肖磊 史文通 本报通讯员 张万彪
精品栏目推介
· 杨柳青
· 燕赵论坛
· 纵横谈
· 一线写真
· 世说新语
· 明星传真
· 名家
· 直笔春秋
· 心灵独白
多媒体数字报纸
快速阅读 全屏阅读 下载阅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服务条款 广告业务 实习申请 网上投稿 新闻热线 友情链接
河北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center 2000-2007河北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得正律师事务所李海峰 郝斌 虚假报道 有偿新闻 低俗之风 不良广告等问题 举报电话:88631166冀ICP证03001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