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养眼又养心”的影视作品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具有最大受众的电视剧创作应秉承什么样的宗旨?在娱乐文化日渐成为强势的今天,还有没有必要把“净化人的心灵”作为电视艺术表达的终极目标?是否可以为了市场利益而迎合低级趣味、一味向“钱”看?如何拍出既“养眼悦耳”又“养心”的好的影视作品?对此,记者于日前采访了多年从事影视艺术研究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
要在“化人”的前提下“化钱”
记者:2007年我国电视剧产量达到14670集,电视观众逾10亿之众,有很多优秀作品令人难忘,也有一些“滥品”遭人唾弃。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创作应该怎样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仲呈祥: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制造粗糙、格调低下的电视剧混杂其间,但总体上看,我国电视剧佳作迭出,势头喜人。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创作固然要面向市场,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创作的宗旨应把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放在首位,这就是“文化化人”。在创作宗旨上,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即“化人”与经济效益即“化钱”的关系,我们要坚持在“化人”的前提下力争“双赢”,反对背离“化人”的正确方向一味急功近利地“化钱”。
前些年,我们在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变革中,曾到处听到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这在彼时彼处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天,为了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不能再把文化仅视为谋利的手段,要加大对文化的投入,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要关注受众精神美感上的需求
记者:现代人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轻松娱乐有更多的需求。有的媒体做节目的口号就是要为观众“生产快乐”,您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仲呈祥:现在有些节目一味追求“快乐”,追求“刺激”,结果展示的是腐朽、肮脏、恐怖的文化垃圾。我认为,媒体也好,文化工作者也好,都要做到既坚持寓教于乐———艺术通过快感创造美感,又要反对止于快感、游戏人生。
记者:即使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也会引起完全相反的争论或批评,那又如何界定它是“养心”还是“养眼”呢?
仲呈祥:不管如何争论,好的电视剧总是宣扬了人类高尚的情操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人能够净化灵魂,精神上得到升华。如《亮剑》中广为传扬的“亮剑”精神,《金婚》中流淌着的夫妻间最珍贵的人间至情,《士兵突击》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的理想信念,《戈壁母亲》中的伟大母性,《闯关东》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这些电视剧都既不乏细节的讲究,又有着净化心灵的力量。它们的成功,体现了“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的创作宗旨。然而,这些电视剧也有不足,因而引起争论很正常。对艺术作品,只要它的价值取向是对的,活跃了思维,明辨了是非,就应该肯定。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自觉”
记者:文艺创作除了要“化人”、“养心”外,您刚才还提到“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请您谈谈具体的内涵是什么?仲呈祥:胡锦涛曾多次讲到要“用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我认为党中央强调“引领”,就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要用先进文化去引领大众,而不是去迎合。比如《士兵突击》在电视台播出后,我曾参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围绕这部电视剧的活动。一个是某电视台组织的,台上主持人问现场的观众:“你们有谁愿意嫁给许三多这样的人?”结果只有一位时髦女郎说愿意,理由是:“一是因为许三多憨,可以为我玩命干活,挣钱给我花;二是许三多不怕苦,能把家务活全包了,我可以玩。”我认为主持人的引领的讨论应是与人为善的、充分说理的,如“像这样用实惠的审美态度对待对象,可取吗?”结果是,大家一笑了之。另一个活动是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的研究生论坛,与会者议论纷纷,有人说许三多身上体现了老子学说“上善若水”文化,他已达到“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还有人说许三多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等等。这些讨论,更深层次地挖掘了许三多身上那种坚忍、质朴、坦诚、善良的品质,对观众的影响大有裨益。“贵在自觉”就是说,一个文化工作者要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我认为,“自觉”的反面就是“盲目”,从事文化建设者陷入盲目,势必误人子弟;领导文化建设者陷入盲目,势必酿成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