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呢?
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耕地资源的硬约束。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仅“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就净减少九千二百四十万亩,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直逼18亿亩的红线,而人均耕地面积1.39亩。尽管国家在2006年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但耕地仍减少了459万亩。
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在逐年增加,但其较大部分都用于了城市防洪等水利建设,特别是大中型水库的维修改造,而县市区的小型水库大都已严重老化,不能发挥正常的防洪、灌溉功能,且70%以上存在着安全隐患。
除此以外,粮食主产区的人工河渠、水坝及机井等大都修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最近几年政府除了在部分地区新打机井外,由于产粮区不少县财政困难等原因,河渠现大都泥沙淤积、渠底抬高,小水坝更是缺乏正常的维护经费,因而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第三一个方面,种粮成本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36.06%,平均每年上涨2.67%,以中稻为例,2006年与2000年相比,每亩化肥用量减少10.75%,而化肥金额却上升了27.93%,每亩农药费、种子费、机械作业费在使用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上升了50.31%、41.55%和145.03%。2007年种一亩粮食可得到国家各类补贴约40元,但仅农业生产资料就增长了20元以上,这导致最近几年农民种粮收益呈下降趋势,根据发改委成本调查资料,2003到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收入)分别为212元、382元、329元和320元。
还有一点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主产区种粮农民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粮食作物与苹果、桑蚕、烤烟及甜菜等经济型作物相比其收益严重小于后者。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与外出打工相比,种粮更是不划算。这些导致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只是绝大多数农民囿于目前非农收入不稳定以及将土地作为最后的社会保障手段等才继续耕种土地,但留在家里干农活的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甚至还是有部分农民将土地摞荒。
除以上这些问题之外,今后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着继续扩大种粮面积有限、气候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粮食储备单位设施老化等不利因素,这些都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隐患。
记者: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2007年粮食生产能力达1万亿斤”,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数字? 王红玲: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这就说明就能够适应我们国家的粮食增长需求,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粮食生产由恢复发展转向稳定发展。我们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这个“1万亿斤”呢? 王红玲:保持这个数字我们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稳定面积。从中长期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确保粮食的播种面积。还有一方面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科技增粮工程。
记者:在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粮食连续增产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保障连续四年增产的关键可以说是科技兴粮的巨大贡献和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近年来,农业部同有关部门及各地农业部门大力实施优粮工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科技增粮工程,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作用明显。此外,在近几年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态势下,各地及时抗灾救灾,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
记者: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然而粮食连年增产为何还要警钟长鸣? 王红玲:长远看,中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缺乏的矛盾渐渐凸出,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较小,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的难度较大。还有一方面就是国际市场多方面因素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由于随着农资和劳动力等价格的逐年提高,但总体来看,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也在持续增加。
记者:你觉得保障粮食安全最关键的问题在哪儿? 王红玲:解决好咱们国家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也不能奢望年年风调雨顺。关键是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记者:新形势下,您对近一步加强粮食安全工作有什么样的建议?特别是在国际农产品不断涨价,通胀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年,我们该如何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王红玲:首先要切实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土地,粮食安全无从谈起,对此中央及各级政府必须使出强硬手段,要切实加大对各类违法乱占耕地的法律惩处力度,确保到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
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的高产稳产,考虑到现代灌溉设施的严重缺乏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性,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以完善灌溉设施为突破点,重挖河渠、维护小型水库及水坝,建立覆盖整个主生产区的与当地经济、地理及社会条件相适应的灌溉设施。
第三方面我们要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倾斜机制,保护和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生产的粮食占全国70%以上,提供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食,要逐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仓储条件及运输条件的改善,要尽快出台对农民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差价进行补贴的政策,通过一系列对粮食主产区及农民的激励措施提出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此外,稳定及完善各项粮食生产的惠农措施也是很关键的。以市场为基本导向,并切实保证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要完善各项政策,完善现有的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适当拉开品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并监管各级部门严格执行中央的种粮直补政策,将每亩补贴足额直接发给农户,建立对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并随着国力的增强进一步加大补贴金额。
还有一点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化肥、农药利用率、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及基因工程的投入。其次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