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雪龙”号3月15日电(记者张建松)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素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由于科学地选择了时机和路线,“雪龙”号去年底去南极时,顺利穿越了西风带,但这次回程时,怎么也难以避开这位“魔鬼”发怒后的“余威”,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许多队员因此深受晕船之苦。
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海域宽阔,南大洋上空的西风环流可以畅通无阻地肆意纵横。进入冬季以后,气旋活动的速度和强度都比夏季迅猛,而“雪龙”号今年的返航是我国南极考察史上返航时间最晚的一次,恶劣的冬季早已经来临。
为了赶在两个气旋之间的短暂间隙迅速穿越西风带,“雪龙”号13日一早就从南极边缘避风的浮冰区里驶出来,向北航行进入西风带气旋刚刚路过的海域。没有了浮冰“镇压”,海面的波涛立即变得汹涌起来。
从13日一直到14日晚,“雪龙”号都是在剧烈的颠簸摇摆中艰难航行,最大的摇摆幅度达到28度。站在驾驶台上,只看到左右两边窗外的天际线,随着船身的摇摆时隐时现;回到房间里,不时可听到噼里啪啦的物品倒塌声,几乎所有科考队员的房间里都是一片狼藉。
“晕船了,实在难受极了,刚吃了就想吐,但一定要屡吐屡吃,只有意志坚强,让自己的胃里有些东西,才不至于恶性循环,”科考队员王曙东脸色苍白地说。
这两天,到食堂就餐的队员明显减少。为了照顾大家胃口,“雪龙”号事务主任方根水特地安排食堂煮面熬粥,菜也尽量烧得清淡些。
随着船身大幅度地左一摇右一摆,“雪龙”号厨房里的油盐酱醋瓶已经摔碎了好几个,地面上的防滑地砖也彻底失去了防滑功能,厨师们在厨房里铺上了地毯、操作台上铺上了湿床单,才能正常做菜烧饭。而考察队员就餐时,一不留神,碗筷就“哧溜”一下滑走了。
最恐怖的还是晚上睡觉,为了不从床上甩出来,睡梦中也要用力撑住床边的挡板。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一片稀里哗啦的倒塌声惊醒。整整一夜,不时能听到各种各样撞击声的交响。
进入“魔鬼”西风带后,船上的电梯早已经停掉,所有的水密门紧闭,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到甲板作业,“雪龙”号轮机部16名船员更是高度紧张,以确保船上所有机器正常运转。
“船在航行的时候,不怕大浪,就怕长涌。如果涌长得把船尾"蹶"起来,就很有可能把螺旋桨露出水面"开飞车",酿成失去动力的大事故,”经验丰富的“雪龙”号轮机长赵勇说。
在剧烈颠簸中,一些科考队员仍在坚持工作。大洋考察中的走航调查一天也不能少,十多名考察队员昼夜不息,定时进行海水取样;科考队员徐成丽则在对冰盖考察队员抽血取样,以进行极地医学方面的研究。
“雪龙”号自从去年底从国内出发以来,一路上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颠簸已有很多次,但从船身摇摆幅度来说,还数这次最大。“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是大家对晕船感觉的一个形象描述。一位考察队员还将自己女儿唱的儿歌,送给“晕民”们当催眠曲:“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微微笑,鱼宝宝睡着了。”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