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的阳光温暖农民工
——访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尊重和保障农民工的诉讼权益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采取多项措施,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在打得起官司、打官司不再是难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最高人民法院关注民生,贯彻司法为民宗旨,为农民工维权提供司法保障的总体情况。
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历来高度重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问题。几年来,肖扬院长多次批示,对如何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部署,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人民法院为全社会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司法保障的规范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参加诉讼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这个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都做了哪些工作?
黄松有:为了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司法为民的思想,处理好认真贯彻执行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与依法满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要求的关系,考虑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为方便人民群众(包括农民工在内)诉讼,帮助当事人避免常见的诉讼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日下发了《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涉诉群众进行指导,使群众正确适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向群众提示法律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了将以上要求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3日下发了《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该《提示书》从起诉、诉讼请求、诉讼时效、授权委托、诉讼费用、申请财产保全、提供证据、参加庭审、提供送达地址、申请强制执行等十七个方面对当事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诉讼指导和风险提示。目前,《提示书》已经普遍张贴在全国约1万个人民法庭和3000多个基层法院,大大方便了当事人诉讼。
记者:最高人民法院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便利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黄松有:总体上讲,人民法院处理农民工维权案件要体现“便”和“快”。《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规定:建立和完善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减轻涉诉群众诉累;推进人民法庭便民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巡回流动办案,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当即调解、当庭结案。2005年9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该《决定》对按照“两便原则”设置人民法庭、加强“巡回审判”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决定》同时规定,人民法庭可以代收诉讼费用,可以直接受理案件。2006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案件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特别重视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对涉及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要按照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的原则处理。2006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为了给农民工追索工资提供更为及时和充分的司法保障,该《解释》规定,除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外,只要劳动者就拖欠工资争议申请仲裁时,劳动关系仍然存续,用人单位以劳动者申请仲裁超过六十日为由主张不再支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以上规定和措施,为尽快处理农民工维权案件,方便农民工参加诉讼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记者:最高人民法院为农民工维权提供司法救助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黄松有:加大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是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工作的重点。《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规定: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件的审判工作;切实执行有关诉讼费减缓免制度,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依法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关于进一步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案件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对确有困难的农民工当事人,要加大司法救济力度。《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经济确有困难,或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欠薪逃匿可能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劳动者提供担保的义务,及时采取保全措施。2006年8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该《通知》进一步要求,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农民一方当事人(包括农民工在内)申请财产保全但提供担保确有困难且不采取保全措施可能导致申请人利益受损的,人民法院可以免除申请人的担保义务,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在审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劳务报酬纠纷以及有财产给付内容的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纠纷过程中,对符合先予执行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裁定先予执行,发包人与承包人存在结算争议,但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劳务报酬的事实清楚,经承包人申请并依法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可以就工程款中涉及农民工工资或者劳务报酬部分裁定先予执行。但应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工资、报酬发放到位;农民当事人申请执行的,不预收申请执行费用,该笔费用在执行财产清偿债务后予以扣取。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执行力度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黄松有:应该说,这几年在确保农民工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不仅在审判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在执行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进一步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的执行力度。早在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就专门下发了法2004259号《关于集中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做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执行工作。对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办理,尽快执结。对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依法予以制裁。必要时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媒体上公布债务人的名单。此后,200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又下发了法2006158号《关于进一步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案件的紧急通知》,特别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按照“司法为民”要求,重视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对涉及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必须坚持尽快立案、尽快执行。对追索劳动报酬确有困难的农民工,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提供必要的司法救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集中时间和执行力量开展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专项执行活动,通过采取优先执行、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上下级法院共同执行等执行方式,促进了涉及农民工工资案件的有效执行。
同样,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也非常重视涉及农民工工伤赔偿的案件执行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集中办案力量,克服种种困难,执结了一大批涉及农民工工伤赔偿的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各级人民法院将继续重视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的执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一)继续加大对涉及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的执行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涉及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的执行案件,必须优先执行,快速兑付执行款。对于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比较集中的地区,继续采取专项执行的方式,通过强化执行措施、加大处罚力度、新闻媒体集中曝光、录入执行威慑系统等多种方式督促债务人尽快履行义务,以提高执结率,震慑抗拒执行的债务人。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清理执行积案的过程中,应当把涉及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的案件作为清理的重点,特别是对涉及农民工人数较多、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各级法院应当作为重中之重,穷尽执行手段,尽快执结案件。对于受到各种非法干预的案件,应当及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二)继续加大对涉及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的执行监督力度。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加大对下级人民法院涉及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案件的执行监督力度,对于社会影响较大或者久拖不执的案件应当挂牌督办;对于存在人为干预而不能及时执结的案件,应当限令执行法院在一定时间内及时执结或者指定其他法院及时执行或者提级执行。(三)继续加大执行救助力度。对于债务人确无履行能力的涉及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的执行案件,已经建立执行救助基金的地方,执行法院应当及时对生活困难的债权人进行救助。尚未建立执行救助基金的地方,执行法院应当及时将债权人的有关情况反映给当地民政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债权人进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