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维娅·阿尔姆
苏姗
德里克
周宁
对在华工作多年的外国专家来说,中国就是他们的“第二家乡”。日前,记者走访了几位在华的外国专家,谈及两会,他们说,“家里事”我们怎能不关注呢?
让更多的专家来中国
莉维娅·阿尔姆博士在中国已经工作、生活了23年。这位拥有生物和医学双博士学位的瑞典老太太曾任教于天津大学、上海海事学院,这段教学经历让她桃李满园,学生亲切地称她为“世界妈妈”(WorldMother),这个称呼至今令她引以为豪。目前,她是瑞典工程师协会在中国的首席代表及协调员,负责和中国洽谈项目,并推荐协会的专家来中国工作。
“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快的发展让世界震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我看到人们饱含热情地改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我觉得,这不仅是为奥运会做准备,更主要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谈到两会的召开,莉维娅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中国的领导人有很明确的规划,知道该做什么。我看好中国的未来。”
作为外国专家,莉维娅最关心的莫过于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政策。在十几年间,经过她和她的组织推荐,数百个工程和科技领域的瑞典专家和科学家来到中国工作,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希望中国政府能够继续保持现在的政策,因为“在中国工作、生活是件很快乐的事,我们介绍来的专家回国后都会给我打电话说"莉维娅,还有什么项目,我还想去中国"。”
孩子们应有更多就学机会
苏姗是美国人,她现在是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外教英语学监。1998年,她来华从事教育工作,她说:“我刚来的时候,老师们都没有电脑,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但是现在不同了。”10年的时间让她体验到了中国教育的进步,“教学设施不断改进,多媒体走进了教室,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国际上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教师们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注重营造氛围,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外国文化,学习语言技能,中国的教育理念正在与世界接轨。”
苏珊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政府密不可分,“中小学不再收取学费,农民的孩子不会再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就学机会,这一点很了不起。”
但是细心的苏姗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京地区众多外来工的孩子,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还没有接受到北京本地孩子那样的良好教育,希望政府在这次会议上能制定措施,让外来工的孩子能够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正规的教育。”
应认真解决交通问题
现为《今日北京》编辑的德里克对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2004年,还是学生的我初来中国,时间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愉快的记忆。2005年,我毕业后再回到中国已是作为外交学院的老师,定居在这里。”
“我发现各地的生活其实都一样,当我庆幸摆脱了美国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来到中国后,却发现有另一种让人头痛的事在等着你。”他说的是北京的交通。德里克家住北京崇文区,每天想要去位于朝阳区的单位上班,着实得费些脑筋,“对我来说,交通还是没有改进,我所住的区域至今还没有地铁”,虽然去单位有公交车,“但我从不乘坐”,德里克风趣地说,“我走路都比它跑起来快。”
“当人人都拥有一辆车的时候,汽车也就失去了它便利的优势。”对于正在召开的两会,他认为政府应该认真考虑怎样解决交通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对除公交和的士之外的汽车征收高额的燃油税,交通状况也许会好一些。”
谈到房价,德里克用了“疯狂”一词,“我得花上20年才能在北京买下一套房。”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年轻人以每平方米两万元的价格买一幢房子,得用多少年才能还清?为什么为了一些老来无用的财富而把自己出卖给银行的贷款呢?”
人才流动比以前快许多
见到美国英语协会的周宁(音译)时,她刚处理完一些事情。开朗的她给记者讲起了她在华的经历。1979年,正在香港旅游的她听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消息后,就来广东旅游了3天,“当时人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中山装),商店里也仅有有限的东西卖。”但是就是这3天,使她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她来到河南当了3年英语教师,1990年至今,她担任美国协会的培训顾问,给来华的教师培训中国文化知识。
谈及两会,周宁最关注的竟是“户口”这个和外国人不相关的问题。“我在中国有许多朋友,他们在北京工作、生活,甚至买了房子,但是困扰他们的竟是户口问题。”她认为,“现在人才流动的速度比以前加快了许多,相应的户口政策也应该做些调整,我希望中国两会能在这方面做些突破。”
她还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表示了关注,“现在中国老年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寿命也增加了。但是面临的问题是政府如何照顾这些老年人。如何应对,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