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万新股民的2008难题:解套方法论
在2007年看似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下,竟有超过半数的投资者处于亏损,跑赢大盘指数的投资者仅7.26%。冷静分析,亏损的大多数人应该属于追涨杀跌的那一群人。
“股神”巴菲特最近刚以62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越比尔·盖茨,登上《福布斯》富豪榜首位。巴菲特每年的盈利是25%,而他的神奇之处在于将这25%持续了30多年。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投资机遇应该远大于巴菲特所经历的30年。在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的前提内,投资者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收益预期,最大程度分享经济成长,前提是必须自己投资有道——首先一定要对股票形成自己的判断。
投资何道?时间才是收益
记者◎谢九 插图◎赵阳 何蔼
牛市中的亏损
中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沪深两市的账户总数为7854万户,2008年1月这一数字变为11462万户,这期间新增3608万户——2007年一年的开户数,已经接近过去17年开户总数的50%,当然,不排斥这其中许多股民同时在沪深两市开户。如果将2007年以后入市的人称之为新股民,其占投资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3,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比例。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这批巨大数量的新股民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007年农历春节前后,指数开始加速上涨,不到3个月内,上证指数从2500点蹿升至4300点,涨幅超过70%,而很多绩差股、垃圾股的涨幅更是远远超过100%甚至更多。新股民们充分享受了财富快速膨胀的快感,这是一轮典型的散户行情,当时很多基金经理都自嘲因为看不懂而踏空。不过,猛冲猛打的新股民们很快迎来当头一棒,印花税上调导致“5·30”大调整,很多个股连续遭受3~4个跌停板的打击,从未见过如此阵势的新股民们多在第3或者第4个跌停板上割肉出局。经过暴风骤雨般的4天后,指数很快上涨并收复失地,前期坚守的新股民似乎看到了希望,出局的投资者又再度投入,不过指数随后再度猛烈下跌,在两周时间内重新回到“5·30”的低点。一个月之内的两次大清洗,很多脆弱的投资者最终被振荡出局。
“5·30”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虽然指数迅速上涨至6100点,回望“5·30”的点位不过是一个小山脚,但是很多股票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回到2007年5月30日的高点,和指数严重背离,而一些在“5·30”中毫发无损的蓝筹股则频频创出历史新高,很多散户在垃圾股身上吸取教训后,转而和机构共同拥抱大盘蓝筹。如果说“5·30”之前是散户们制造了垃圾股泡沫,“5·30”之后则是机构们制造了大盘蓝筹股泡沫——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万科等大盘蓝筹的股价都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迅速翻番。最为可悲的是一些中小散户,在遭受“5·30”的重挫后投入大盘蓝筹的怀抱,结果从6100点到4200点的调整中,大盘蓝筹成为领跌龙头,让他们的账户再次迅速缩水。
去年底,《中国证券报》和大智慧公司联合进行了一项投资者2007年的收益调查,在11205位被调查者中,只有48.6%的投资者在股市获利,其中7.26%的投资者跑赢大盘,11%获利在50%~100%,16.88%获利为20%~50%,13.51%获利在10%左右。在51.4%的亏损者中,18.61%亏损幅度在20%~50%,有16.61%的人亏损在10%左右,更有2.44%的亏损超过了50%。调查结果虽然不一定精确,但也大体反映出投资者的总体盈亏状况,应该说,这样的结果还是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在看似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下,竟有超过半数的投资者处于亏损,而且,跑赢大盘指数的投资者也仅7.26%。如果专门针对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做一项调查,情况应该更悲观:这项调查截止时间为去年的12月7日,当时上证指数为5091点,随后大盘迎来更大的调整,最低一度下探至4123点,自调查日起再挫19%,投资者的账户显然更加惨不忍睹。
被套与解套
投资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有时候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市场大幅下挫的时候。投资者在被套之后,通常会有这样的两种反应:一是死守,坚信总有解套之日;二是割肉,迅速了断。两种反应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重点在于对自己所持股票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不同的个股应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如果当初买入之时就是稀里糊涂,如何卖出自然更是随意而为了。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意思是指那些已经发生的而且无法回收的成本。经济学对沉没成本的理解是,既然是已经无法回收的成本,那么它就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的抉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心理作用,往往让沉没成本影响自己的决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小试验,让一群人去购买某个剧院的年票,但是他们的购买价格并不一样,有些人的价格是1000元,有些人是800元,有些人是500元,还有人是免费赠送。在一年内,统计这些人去剧院看演出的次数,最后一定是花钱多的人去的次数最多,免费的人去得最少,因为这些花了大价钱的人会认为,如果不多去几次,自己的1000元就花得太不值得了。其实,你投入的1000元已经是沉没成本,无论你去0次还是去100次,1000元都已经无法收回,而事实上你去剧院的次数应该取决于演出带给你的愉悦程度,如果演出水平只是一般甚至乏味,你还仅仅因为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元而常去不懈,就只不过是在追加更多的错误成本。
如果将沉没成本的概念套用到股市上,你用20元/股的价格买了某只股票,是继续持有还是卖出,和你的买入成本20元并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你对这只股票未来走势的预期。如果你预期这只股票可以上涨到60元,那么即使这只股票的价格现在已经到了40元,你也还应该继续持有——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发现有更大上涨空间的股票。如果你预期它的股价会跌到10元,即使你现在已经被套在15元,也应该割肉出局。有时候,割肉也是一种解套的方式,尤其是割掉烂肉,如果能迅速了断并且及时转换到更优质的股票,往往能迅速收复失地;如果一味在一艘沉船上死守,即使大盘反弹,个股也不一定跟随反弹。
新股民常犯的错误是,在买入一只股票时对其相当看好,结果因为长时间不涨甚至下跌,就变得无法忍受而决定卖出。最常见的情况是,卖出之后股价很快就飙升了。如果只是因为忍受不了长期的盘整和下跌而决定卖出,那么在卖出股票之前,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手上不是持有股票而是持有现金,这只股票跌到这个价位后,我会不会买进?如果答案是买进,那么你自然不应该卖出了,而且,如果有现金的话,你还应该继续买进。人们常常因为心理误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在这方面,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经做过一些有趣的研究,并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常见的两种情绪,新股民通常是行情走牛时贪婪,行情走熊时恐惧,而高手则恰好相反,行情越是沸腾越恐惧,行情越是悲观越贪婪。股市行情走牛市时,投资者通常会过于自信,并将取得的不错业绩全都归功于自己的投资能力,并认为自己能够永远不败;而当行情不好时,通常又会过于悲观,一方面诅咒市场,一方面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新股民们在6000点上方大多无所畏惧,反而会在4000点附近缩手缩脚。与4个月前的历史高点相比,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恶化,而估值水平已经大幅回落,其实正是价值投资者建仓的良机。
彼得·林奇在他那本畅销书《战胜华尔街》中写道:“在过去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预测到,而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后也会后悔万分的。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的股票。”
A股历史上不乏大跌,如果不考虑市场早期不成熟阶段的表现,从2000年之后,A股市场能定义为熊市的有两个阶段:第一次是2001年6月至2003年11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下跌至1307点,跌幅42%,持续时间2年零5个月;第二次是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上证指数从1783点下跌至1000点,跌幅44%,持续时间1年零3个月。而无论当时的行情有多么糟糕,当指数上涨到6100点时,坚守到底的投资者都笑到了最后,即使是在当时的熊市中,其间也有过几次较大幅度的反弹,并非一路单边下跌。本轮下跌始于2007年10月的6100点,至今持续时间将近5个月,跌幅30%。上两轮熊市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比如股权分置、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等,而本轮下跌更多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国内宏观调控,以及股指大幅上涨之后的合理回调等等,而股市自身的基本面依然向好,熊市的定义很难成立,所以无论是跌幅还是调整时间,都不会超过上两次。
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上市公司的业绩随之增长,就会不断降低估值水平,并最终推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所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并非只是一句空话,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尽管股市短期会面临各种内外不确定的因素,长期来看,其实只需要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
如果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对于目前短期的涨跌起伏其实根本无需在意。上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盘拉开了西方经济衰退的序幕,一贯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不满当时信奉市场长期有效的观点,留下一句传世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将凯恩斯的名言套用到股市上——长期来看,股市终将上涨。
牛市第三阶段
A股市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上蹿下跳看似混沌,其实有很清晰的运行脉络,概括起来就是两轮制造泡沫和消灭泡沫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新股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垃圾股上猛冲猛打,制造出垃圾股泡沫,“5·30”很快就将这些泡沫吹得烟消云散;第二阶段是机构们不甘落于散户之后,制造出大盘蓝筹股泡沫,6100点到4200点的调整,基本上给大盘蓝筹们减肥成功。
给垃圾股挤去泡沫,只需几个跌停板即可完成,而大盘蓝筹体量较大,给他们减肥显然需要更多时日。如果从10月16日最高点算起,调整时间持续了将近5个月,显然已经较为充分,随时准备进入牛市的第三阶段。2006年,股改的顺利推进解决了中国股市最大的历史问题,使得股市有了质的变化,当年上证指数上涨130%;2007年,股市的财富效应唤醒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当年上证指数上涨97%。历经两年疯牛行情之后,市场将进入健康稳健的慢牛行情,在经过两轮的泡沫挤压后,投资者的心态将会趋于谨慎。经过两年的疯牛行情之后,对于投资者而言,2008年是降低收益预期的一年,但同时也不必对2008年过于悲观,牛市的根基并未动摇。
业绩、资金和信心构成了牛市的三大要素。首先,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缺乏,在经过2007年超过40%的高速增长之后,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在2008年还将继续增长。虽然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局势异常复杂,外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内有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2008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仍然是8%,和过去两年8%的预期目标相比并未降低,而且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今年8%的增长依然是一个偏低的预期,实际数字还将和过去一样,大大超出这一预期。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2008年的业绩增长虽然难以再现2007年的辉煌,但是至少25%的增长还是可以期待。具体到投资者的选择上,完全可以规避这些内外因素的负面影响,选择那些成长性具备较高确定性的上市公司。
在流动性泛滥的市场,从来不会缺乏资金。现在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主要来自这些方面:一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会造成流动性枯竭;二是A股市场今年面临大量的大小非解禁,增加了市场的供给;三是上市公司开始频频涌现出天量融资的圈钱行为,是否将会演化成市场的主流。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其实投资者有些反应过度,这只是一个基调,并非意味着和过去相比会收缩很多。2007年,央行一共有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的货币政策虽然名为从紧,其实不会比2007年更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对宏观调控做了如下概括:“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而且,美国因为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正处于降息周期,中美之间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
限售股的解禁会形成一定冲击,但是没有想象中可怕。2008年,A股上市公司将有810亿股限售流通股解禁,具体到全年各月份,2月、3月和7月、8月解禁数量较大,4月、5月、6月解禁数量较小。从刚刚过去的2月看,限售股的解禁并没有给个股带来太明显的冲击,相反,有些个股反而在解禁期之后走强。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解禁只是表示可以卖出,但不等于一定卖出,如果“大小非”们认为公司股价目前低估的话,自然不会急于卖出,而且,如果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因为解禁股卖出而出现大跌,反而是投资者建仓的机会。
对于2008年的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其实可以做一个量化分析。以2007年为例,A股市场资金流出主要来自以下方面:IPO4500亿元,再融资1000亿元,印花税2062亿元,券商佣金1800亿元,大小非减持830亿元,合计10192亿元。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资金流出压力主要是再融资和大小非减持,而与此同时,IPO的数量会随之下降,印花税也有可能下调。总体看,资金流出比2007年会有所加大,但不会对市场形成太大压力。在资金供给上,管理层已经在适时为市场输血,证监会在新基金发行暂停半年时间之后,从春节前开始,已经开始以每周2~4家的速度为新基金开闸。如果将眼光再放长远一些,200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17.6万亿元,企业存款为14.5万亿元,即使不考虑国际热钱,对应A股1万多亿元的资金需求还是绰绰有余。
对目前的市场而言,唯一缺乏的就是信心。将近5个月的连续下跌,已经使得很多投资者,尤其是新股民们的信心丧失殆尽,而市场的反转往往就在大部分人都已经绝望之时。投资者的信心总是来自外部刺激,或许是某天印花税的下调,或许是某天融资融券的推出,或许是某天管理层对天量融资的叫停,或许是某天美国次贷危机的企稳,市场等待的只是一个契机。
投资改变生活
2007年是人们投资意识全面苏醒的一年,虽然目前面临本轮牛市最大的调整,但其实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是一群幸运的人。在一年多时间内,他们同时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浓缩了老股民们几年的投资体验,实在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如果不能从中深刻反思,则是对这笔财富的巨大浪费。
首先要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进入股市,“股市有风险”并非一句空话,最近4个月的调整已经给很多人上了生动一课。评估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自己是否具备在股市赚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这个市场。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下,依然有超过半数的人处于亏损状态,这一残酷事实已经表明,股市并不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场所,如果不适合在股市生存,即使将来股市上涨到1万点甚至更高,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资产能随之增值。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有投资理财的意识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要有合适的策略,股市并非是投资理财的唯一途径。如果让股市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反而是得不偿失,不如早早离开为妙。
如果一定要投身股市,一定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进入股市。是看到周围人都进了股市,自己也按捺不住?还是为了抵御通货膨胀,不让自己的资产缩水?或者是想在股市一夜暴富?或者是希望通过股市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不同目的对应不同的投资目标,不同的目标也就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比如第一种人,只是耐不住寂寞而进入股市,那么股市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娱乐场所,涨涨跌跌都能带来快乐,小赌怡情也不会有太多套牢之苦;如果是第二种人,只为抵御通货膨胀不让资产缩水,在合适的价格上选定一家业绩优良的公司持有一年,回报肯定超过CPI(我国2007年的CPI为4.8%),根本用不着为短期的涨跌而操心;如果是希望一夜暴富,股市肯定不是最佳选择,期货的机会比股市更大,所以,寄希望在股市一夜暴富的最好离开股市,投身期货;如果是希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做的功课显然有很多。
普通人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并非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对于新股民而言,如果将眼光放在未来5年、10年乃至更久,目前被套的困局只是短暂一瞬,对眼前的小得小失不必过于执著。如果有较为长远的眼光,首先要放弃一夜暴富的思想,而是要培养自己持续盈利的能力。
评价自己的盈利能力通常有两个坐标。一是绝对收益,比如在过去一年你的收益是50%、100%,或者-20%等等,这是绝对收益水平。二是相对收益,就是和指数比较,你是跑赢还是跑输大盘指数?比如上证指数在2007年上涨97%,你的收益如果是50%,虽然绝对收益还不错,但还是跑输大盘,说明投资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上证指数本轮下跌30%,而你的账户收益为-10%,虽然出现亏损,但说明你跑赢了大盘,还不算太糟糕的成绩。当然,最理想的成绩自然是既获得不错的绝对收益,同时又能超越大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可以在股市真正有所作为。
做一个简单的算术测验,如果每个月获利5%,一年后盈利是多少?5年后盈利是多少?这两个数字应该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一年的盈利是80%,5年的盈利是1868%。也就是说,如果你投入10万元,每个月保证5%的盈利,5年后即可变为186.8万元。如果每个月盈利10%,一年的盈利为3.13倍,5年后盈利为304倍。每个月超过10%的盈利能力估计很少有人能达到,5%~10%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现实空间,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放弃一夜暴富的想法,转而博取更为现实的5%,最后收益其实会远远超过所谓的一夜暴富。最近有媒体曝光了浙江的一对夫妇,在股市里用11年使自己的资产翻了4万倍,资产总值达到20多亿元,被誉为“最牛散户夫妇”。其实,中国的散户里卧虎藏龙,不为人知的高手还有很多,每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他们的财富绝非贪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而来。
“股神”巴菲特可谓人人皆知,最近刚刚以62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越比尔·盖茨,登上《福布斯》富豪榜首位,但他在股市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其实巴菲特每年的盈利只有25%,这样的水平估计让很多人不屑一顾,但是巴菲特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将25%的盈利持续了30多年。由此可见,在股市生存的关键不在于你某次盈利的多少,而是你是否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即便是让很多人不屑一顾的年收益25%,10年后也是9倍的涨幅。
很多人对年收益25%甚至月收益5%都会不屑一顾,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尚且有超过半数的人亏损,所谓眼高手低,市场已经提供了鲜活而残酷的案例。造成亏损的局面并不能抱怨市场,市场其实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投资者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亏损的大多数人属于追涨杀跌的一群人,如果只是老老实实持有某只股票一年,只要不是超级垃圾股,一年的回报不太可能出现亏损。
中国股市虽然有18年的历史,但真正起步其实始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对于这样一个新兴市场,而且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现阶段的投资机遇其实远远大于巴菲特经历的30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的几年内,投资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收益预期,以最大程度分享经济的成长。当中国经济增幅放缓时,则应该适时降低收益预期。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增幅超过30%的背景下,每年获取25%的收益并非难事,当然,前提自然是自己投资有道。
新股民买股票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听从别人的建议,或是受身边的所谓高手,或是一些漫天飞舞的内幕消息,或是一些股评家的影响。当然,善于听从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的建议并没有错,但是长期来看,依赖别人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即使某次别人的建议让你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你自己并不知道股票为何能涨,对自身水平的提高并无帮助,而且很有可能下次就赔个精光,如果习惯听从别人的投资建议,那还不如干脆去买基金,至少基金经理们总还算得上是专业理财。
如果想要在股市持续盈利,最终一定要对股票形成自己的判断。即便是自己的判断屡屡犯错,但如果能总结经验教训,一定能迅速成长为高手,否则总是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股市拼搏再长时间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事实上,通过自己的思路在股市连续获利,看着市场最终验证自己的判断,这种思维的乐趣有时甚至会超越财富积累带来的快感。-
“散户教头”殷保华
殷保华(蔡小川-摄)
“炒股懂得休息才是高手。很多股民的误区是:在底部不闻不问,确认涨势犹犹豫豫,接近顶部勇于买入,大幅下跌不愿止损。”从散户起家的殷保华,自学成为专业操盘手,因数次准确预测大盘走势而声名鹊起。熟知新股民心态的他,将技术奉为最终的救赎之道,结合国外“股神”的理论,有了在散户中流行的“殷氏定律”。
“熊市其实更好操作,因为它比牛市更加符合技术分析的特点。”
口述◎殷保华 整理◎吴琪
摄影◎蔡小川
出名“熊市”中
当股市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时,沉浸在大好行情中群情激奋的人们往往没法清醒地判断趋势,尤其是新股民,太想找自己愿意听进去的话去听,结果只能栽跟头。
中国文字是非常精妙的,为什么我们都说“炒股票”,不说“烧股票”或者“焖股票”?同样是在灶台边的工作,用“炒”这个字大有讲究。“炒”由“火”与“少”构成,一锅铲进去就得马上出来,反复翻炒,炒股票正是这样,适合波段操作。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用率似生命般重要,找出与大盘共生存的股票。“股神”巴菲特强调长期价值投资,这句话是个绝对真理,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股市。在有中国特色的“股海”中找出技术规律,正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东西。
我对新股民有些基本建议,比如一波大行情放量后会大跌,理性股民绝对不能轻易进场抢反弹。全球股市都是螺旋形上升的,所以做波段是最好的选择,例如A股在每年春夏时节几乎都有一次不小的行情。股民们万一被套牢,利用做差价解套,在阶段性高位先退出,等阶段性底部出现再进入,一味死守很难解套。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炒股绝不能抱有赌博心态,更不能赌气,要时刻牢记我们是跟庄者,顺势而为千万不要以赌的方法去买卖股票。
这些基本道理听起来并不难,可是要在实际中贯彻,却要以无数股民的辛酸史为代价。回想股市近年来的几次大跌,我通过技术分析预先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成为在熊市中出名的分析者。
2001年6月1日是中国股市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B股市场对中国境内人士开放,一时间中国的中小投资者认定B股还要翻倍,我却预测B股气数已尽,接下来就要大跌。果然,B股在6月1日上摸241点,之后一路下跌,最低直至110点。
我当时没什么名气,经常有一些与大机构或者股评家“唱反调”的言论,一开始并不被股民重视。2001年8月初,大盘在上摸2245点高度后,突遇国有股减持的空袭警报,一路狂跌。8月6日下探1867.86点后,终于迎来一波像样的反弹。在长期牛市惯性思维的左右下,股评家仍是一片看好,8月10日,某著名咨询机构在媒体上推出文章《大盘上涨的理由及建仓的计划》。
我分析的形势与之完全相反,第二天我就唱起了反调,著文《警惕大盘8月份再破1887红色警戒位》,提醒投资者大盘一旦破了1887点,将要加速下跌。9月1日我又著文称,1887点前还有最后一次逃命机会。但是文章刊登后,几乎无人相信,倒是真实的股市行情验证了我的判断。
这年的8月13日,星期一开盘后大盘就一路下跌,8月24日跌破1887点,9月5日反抽至1888.90点,之后大盘阴多晴少,于10月22日最低探至1514点。10月23日,管理层叫停国有股减持,大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反攻,市场的恐慌心态略有回转,然而我认为这还不是底部。我清楚地记得11月10日下午,我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讲座时,预测大盘要跌到1361点,话音刚落就遭到了听课者强烈反对,40多人上来围着我骂骂咧咧,说我不懂股市。他们认为1514点是政策底,用上海话骂我“憨头”。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大盘反弹后一路下滑,2002年1月22日收盘于1358.69点,离我预测的误差不到3点,之后大盘拉升。这之后我也被上海的多家媒体聘请为专栏作者。
2002年我在媒体专栏上提醒股民:“4月1日收盘收不到1612点以上请减持手中股票。”4月8日在全国股评一片看好时,我仍提醒中期存在风险。国有股不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的消息出台,“6·24”行情迸发,市场信心大为提高,很多人认为这下大盘即使上不了2000点,1800点至少是马上可以看到的,但我却著文质疑“美餐过后谁买单,花轿坐满何人抬”?我认为在股市向好成为共识时,庄家是不可能拉抬股价的。众所周知,“6·24”成了2002年的最高位。
去年“5·30”到来前的48小时,我发表文章,提醒中小投资者注意风险,“作为一个投资者一定要遵守股市内在规律,无知是利润的杀手。笔者今天的提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今后甚至就在近月也会有大调整出现,一旦犯第二次错误那就不可原谅了,到时再骂娘只是你的幼稚。股市没有天天涨的,也没有天天跌的,尊重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顺势而为才会使你永远对”。根据我的技术分析,这次又准确预计了大盘的走势。
我一再提醒散户,学会盈利以前,先要学会控制风险。目前的市场已是由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散户一定要学会逆向思维,把自己当做大机构来考虑问题。股市中盈利的总是少数人,在暴跌的时候要保持清醒,在探明底部的时候要敢于买进,在放出天量的时候要抢先退出。有一句名言要牢记:“资本市场没有一个人会用自己的钱帮助别人赚钱。”
初入“股海”
说到个人经历,我完全是“被逼”进股市的。最初我对股票很反感,单位有很多同事特别迷股票,成天谈论,但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股市是假的,像赌博一样。我的疑问是,大家都赚钱,那么谁输钱,钱从哪里来呢?事情很凑巧,我从部队退伍后分到上海建国招待所当服务员,后来成为上海新亚集团(现为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饭店)的职工。1996年新亚股份上市,我们每人都有员工股,我记得价格是1.3元一股,我买了900股。等到上市时变成12元,我抛掉了,1000多元一下子变成了几万元,比我几年的工资还多。
我们单位有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当时低价收购职工的原始股,很快发财了,我完全不懂股票有什么用处,差点当场转让给别人。通过原始股这样简单的抛售,我的观念马上变了,看来我以前拒绝的很可能是发财机会,所以之后遇到可以赚钱的事情,我都会调查研究并思考一下。虽然我只有初中一年级的文化水平,但是深感钱一定要参与市场的资本运作。
我把自己平时帮人家装空调、修电视、修录音机的小钱合起来,凑了将近2万元全部投入股市。可这时候我一点技术也不懂,买了一个叫原水股份的股票,买进的时候9.5元,10分钟被套牢,3个跌停板,我在7块钱的时候抛掉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是获利的基本原则,哪怕卖水果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何时是低价,何时又为高价,这就需要很深的功力了。我那时钱不多,专门挑低价股来买,2元多一股的“广电电子”,买了就跌。我想不明白,怎么2块多的股票还跌呢?后来才明白,买进低价股赔钱赔起来最快,跌1元多就是跌了50%,但是反过来挣钱也最快。
我跟着大伙在散户大厅里看报纸听消息,结果买股票除了输就是输。所谓听消息,很可能就是你自己嘴里说出的一句话,转了一大圈后回到你耳朵里,经过这种途径传来的消息你反而愿意相信。所以我总结出来“听广播炒股票,一天之后被深套;看电视买股票,两天之后无路逃;看报纸买股票,三天之后没头脑……”
那时候有人请我帮着炒股,我买进6元多的“华源制药”,结果一下子跌了30%,之后又狂跌,给人家损失了几十万元。那人天天找我要求赔钱,我一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哪里有钱赔啊。好在那时候我还没手机,家里也没装电话,所以我不去证交所人家就找不到我,我就跑到另外的证交所去研究股票。
等把手里为数不多的钱输完了,我感觉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这时候才明白证券交易所门口那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话意味着什么。炒股不断输钱,对我家庭生活影响很大,我在家里总是高兴不起来,最后老婆和我离婚了,离婚后我只剩下儿子和兜里的74元钱。
股市这样危险,深深伤害了我,有很长时间我停止了操作,又开始觉得股票都是假的,再不想也不碰这个了。但我是给一些饭店修空调,有一次我去新城饭店,碰到一个“黑马”俱乐部在那里开会。一边修,一边听他们讲,我被吸引了,觉得既然他们这么热烈地在讨论股票,那么股市应该说是大有希望了,所以我去听他们的课,听完之后我特别认真地跑去问老师:什么叫做60分钟的55天线?想不到那个老师看看我之后,头一转就走了,很看不起我。我当时觉得非常尴尬,我这人一向好强,脑子也特别灵活,这件事情激起了我学炒股的强烈愿望。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随机应变能力特别强的人,比如开车,碰到前边堵车,我马上就开始盘算还有哪些路可以走。其他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我能提前明白它想做什么,我脑子里首先判断的是趋势。年轻时下放到苏州农村,我第一次看到农民插秧,吓坏了,“原来他们插得这么快!”我就开始观察,自己琢磨,发现农民拿着一把秧,实际上有个“秧门”,只要把“秧门”先打开了,剩下的秧插起来非常有秩序,不然手里就像握着一把乱线。他们插秧时候用两根手指夹着秧苗,后边一根手指带着,保证秧苗能稳稳地插进泥土里。我从来没有干过农活,但我一旦想钻研这个问题,就白天晚上都在琢磨,很快比农民插得还快。
所以我做事情会总结他人的长处,很快掌握事情的本质。
我后来修空调、装收音机、机械安装,从来不问别人,都是人家做事情的时候我在一边看,自己学,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非常强。新城饭店开业前,买来美国的一台大型冷却塔,谁知道等饭店两年后竣工时,旁边的空地盖成了上海银行,8吨重的冷却塔搬运困难,连调个方向也难办到。饭店请了不少起重工,都觉得楼顶太薄找不到办法,我虽然是个临时过去帮忙的服务员,却想了个点子,用最土的办法,在冷却塔的四个角下塞入千斤顶,把一个比较突出的大石块塞到冷却塔底部的中心。冷却塔被石块顶着,四角落空,非常顺利地换了方向。
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最重要的决定,把账户里仅有的5000块钱取出来,买了一台电脑。直到今天我也最崇拜电脑,它是帮助人工作的好伙伴。当时我已经48岁了,我每天到证券公司看人家怎么用电脑、敲什么键,怎么打开走势图。
一旦决定研究某个东西,我就开始不分昼夜地投入。首先饱览中外证券名著,什么香港、华尔街操盘高手的实战炒股经验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很快掌握了一些重要技术指标的运用,例如江恩的趋势线、黄金分割、顶底背离,还有如CCI向上突破性100可以买进,向下击穿100是卖出信号等等。那些看似杂乱的K线图,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几个月的刻苦钻研使我看盘的功力大长,行情屡屡说中,散户大厅的人开始喜欢围着我,知识给我安上了股市的千里眼。
随着技术和名气提高,有人说我是“鬼才”,两个散户请我给他们技术解盘,每月给我2000元的工资。我第一次进了大户室,同时用6台电脑工作,我在每台电脑上设置不同的K线图,有5分钟、15分钟、30分钟,日K线、周K线等等。我要研究明白,为什么股票在某个位置开涨?不同股票的开涨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规律?挣钱的点位是什么,谁在赚,谁在亏?
1998年6月,我成功预测了领涨股四川长虹在7日到达37.2元后进入下降通道,虽然当时市场上没人相信我这个小人物的看法,但这次使很多人栽跟头的行情被我准确预计了,使别人对我更刮目相看。
庄家与散户的博弈
2000年春节前,一位有3000万元资金的超级大户找到我,让我辞去工作做他的操盘手,每月给我3000元底薪,赚钱部分按10%提成。这对当时的我可以说是“生死抉择”,新城集团是一个铁饭碗,我得一个人养儿子。我三天夜里睡不着,如果我能让3000万赚到300万元,我就可以提成30万元,这对我诱惑实在太大了。我自己没有什么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获得机会,积累财富。
可惜这个老板违背了“用人不疑”的原则。我根据指标分析,2000年3月10日买进30万股大庆联谊,他觉得这个股有问题,骂了我一天;3月13日我买进30万股马钢股份,又被责问究竟在为谁托盘;后来我买进9万股三峡水利,他说这个是“贫农股”……结果这些2000年的大牛股,全部被老板抛了,我可谓骑在了牛背上,又被活活地拽了下来。夜里我在日记本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哭”字,选择了离开他。
2000年12月,市场给予我又一次机会,我被几个亏得一塌糊涂的超大户请到浙江,做起专业操盘手。我运用自己的技术分析,买入了看好的“望春花”、“三峡水利”、“大庆联谊”等股票,连战连捷,仅“望春花”这一只股票,大盘暴跌时它却开始暴涨,我帮老板挣了很多钱,提成就有45万元。
当时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钱,怕老板改变主意,我跟他说,你不要数了,随便给我一点。因为浙江的农村根本没有点钞机,老板想出一个办法,说用秤来称,他秤了9斤给我。我拿了钱根本不敢留在浙江,用一个很破的蛇皮袋装着钱,当晚坐火车回到上海,一路上我的脚都在抖,一刻不敢合眼。好在4个多小时就到了上海,晚上我一直在数钱,儿子睡了我还在那儿数,这9斤钱里老板还多给了几万元。
对我来说,除了挣钱,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在技术上非常精通,能把这些技术教给人家。我的目标是瞄准国际上的超级大师,巴菲特、罗杰斯、索罗斯,还有江恩预测的神奇点位。我曾在媒体上公开说过,谁能找到超过我预测上的精确度和时间度,悬赏10万元。在技术上我是非常自信的。
现在上海的股民,有很多跟我过去一样,在股海中没有方向。我一般拿出10%~20%的操盘技术,给大家开一些免费讲座,也对一些股民进行更高端的培训。2006年又一波大行情到来,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新股民,与几年前的新股民相比,他们的年龄段大大提前了。我是技术的忠实拥趸,我觉得既然自己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基础理论研究,也提出了很多简单易学的方法,那么后来者可以踩在我的肩膀上继续深入。没有必要每个股民都从头开始学习,每个人在股市中学习的资质不一样,心态也大不相同。
当过散户,也做过操盘手后,庄家与散户的博弈我看得更清楚,所以我时时提醒散户不要相信“故事”。投资机构每次操作股票前都要编一部完整的故事,在股价低位时,“故事情节”相当悲惨,这家上市公司如何业绩差,而且官司缠身,甚至传言为天灾人祸,吓得散户夺路而逃,此时庄家笑纳了你抛下的低价筹码后,股价就一步登天了。但往往到了天价后,“故事情节”也将会达到高潮,什么上市公司绝处逢生又逢贵人相助,业绩将翻番,喜得散户蜂拥而至,通常还没等散户定神,股价就如断线风筝,散户的账户快速缩水,欲哭无泪。
由于散户交际少,技术分析差,自己没有看盘的本领,只能打探消息。市场上有句名言:谁都知道的好消息,绝不是好消息;谁都知道的利空,绝不是利空。我给投资者两点建议:一要学习好技术,二要相信自己。
随着股市扩大,特别是管理层调控市场日渐成熟,“政策市”正在不断淡化,技术分析对成功操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和我的团队利用“分析家”股票分析软件平台,汇聚了周易、江恩理论的神奇数字和大机构操作秘笈,编制了“殷氏定律”。
该定律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50%理论”:若股票向下跌,第一波只是跌了50%,还得往下跌同样的高度;反之,向上突破创新高,必定还要再涨50%。第二部分,价值平均理论。该理论有二根重要的平均线:25日线和181周线。大盘或股票跌破25日线,我劝大家“有钱的去香港,没钱的去乡下”,不要再理会股市了。而大盘或股票跌到181周线之上,必有一波中级反弹,跌破181周线,再反抽到181周线,是最后的逃命机会。第三部分,江恩8条线和底部三绝。江恩8条线由4根日线、4根周线组成;底部三绝是发现黑马的指标。第四部分箱体理论,该理论由9线组成,在任何一条线之上,该线是支撑位;在其之下则是压力位。-
“狙击手”“狐狸”和“乌龟”
同样做私募的吴国平也经历了5月30日的暴跌,但因为他的“乌龟理论”,使他在2007年没赚大钱,也没有遭大损失(于楚众 摄)
张斌说:“短线高手们虽然生存能力强,但他们是股市的最不坚定者。短期看,短线高手们对股市的作用是良性的,可是长远看,他们有破坏性,因为股市要买进卖出,资金始终在里面打转,可是短线高手们的资金始终在往外挪出。所以,美国股票市场对短线高手有一定的限制,交易日越短的,交纳的税费越高,这样能保证股市健康成长。”
记者◎王恺 摄影◎于楚众
都从被套起步
深圳商人付贵荣和薛岩的相识是由股票被套开始,那是2004年,她把自己流动的几百万元资产全部投资在朋友推荐的一只股票上,“那朋友是从事证券行业的,她的话我很相信”。结果7元多买进的股票一下子跌到2元多,完全不可逆转,“我本来就不太相信股票行业,总觉得那是不正经的行业,当时的情况更加深了我的印象”。
但是又舍不得斩仓,总觉得不划算。朋友带她去私募基金经理那里,对方告诉她,把钱交给他,保证可以不被套。“我就是不愿意,在那间小房子里感觉很压抑,你我都是人,凭什么你可以赚钱而我不可以?”骨子里不服输的她不愿意被人家左右。
2005年的一天,她从香港回来,雨很大,完全叫不到出租车,正好一辆车停在她面前,薛岩把她送回了家。素不相识的两人在车上谈起了股票,薛岩的一句话让付贵荣印象深刻:“谁都是从被套牢起步的,被套没什么,关键是如何解套。”当时薛岩刚在美国的股指期货市场上输掉了自己所有的钱,很落魄,“那辆车连空调都没有”,付贵荣于是并不太相信他的话。
可是随着了解深入,付贵荣慢慢相信薛岩是在股票市场上有一定造诣的。薛岩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深圳从事房地产,他自己回忆说,当时深圳做老几幢住宅,东门附近的几幢楼全倒在他的手下。1994年,他在一个大集团的财务总监劝说下,也把自己280万元左右的资金全投到一只股票中,“当时连分散投资都不懂”。13元买进的,很快跌到7元钱一股,“被套得死死的”,此后,“我不再相信任何人的指引”。
1994到1997年,薛岩完全扑在股票市场上。“当时还没有什么股票书,我每天下班后就泡在大户室,把所有股票的K线图、研究报告和技术分析全部打印出来,打到晚上7点钟回家,然后泡在家里研究。”到1997年,他觉得自己已经深谙波浪理论,可以和庄家博弈了。“当时深圳的大户室要2000万元资金才能进去,我和另外3个人共同使用一间,每天从早上奋斗到晚上。”
薛岩是在“宁波敢死队”之前就开始追涨停板的,经研究后,看着哪个股票往顶部走立刻杀入,“每次要盯几百只股票,精疲力竭”。但是那段时间给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觉得,没有10年的实战以及大量研究,根本不要来玩股票”。也就在那段时间,他损失的资金重新回到手上,并开始大量赚钱。
可是薛岩很有赌徒精神,他自己也坦陈曾去澳门豪赌。渐渐股票市场不能满足他,他开始去玩以小搏大的股指期货。当时内地没有这项目,只有香港地区市场和美国市场上有,结果很快输得血本无归,“而且那种玩法和股票不同,股票再被套,总还有部分市值,股指期货是很可能输完的”。他有短暂时间内输掉400万美元的经历,“现在不愿意和别人说,因为别人会认为我在吹牛”。
在稍加观察后,没人会以为薛岩在吹牛,他身上那种搏杀的、争胜斗狠的劲头一点没改变。办公室里,他面前总有9台电脑,每天早上9点开始准时上班,同时分析几百只股票。经过几个月跟踪研究后,在最后的某几只选定的股票涨停板时他再杀入,然后在短暂时间内迅速撤出,他说自己已经摸透了庄家。这样一天下来,晚上还要和朋友们交流战况。2005年,大陆股市还在低点时,他用少量资金再度进入,现在他是海融达集团的董事总经理,集团是由几家大券商曾经的管理者投资而成,每天携带着几个亿在股市进出,他说:“我是庄家的狙击手。”
经常用“翻倍黑马”之名写专栏的温林已经是很多股民心目中的偶像了,可他回忆起自己的起步阶段时,也用被套来形容,“没有技术只有被套一条路”。1992年他在高中阶段就拿着家里人给的几万块钱开始炒股,“和多数新股民一样,买5只,哪怕3只赚钱了,总有1只被套,割肉了继续去买,结果接连被套,最后赚的钱也被套得死死的”。
他是一直到2004年才开始不被套,“上当的次数太多了,是因为一直没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早是听报纸和电视上的股评家的,后来认识了一些投资机构的人,开始听消息,可是最终都告以失败”。最后,他是看了大量书籍,“还包括道德经、易经,才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
在解套招数背后
付贵荣称自己的解套招数为薛岩的“娱乐版”,她的基本办法是在被套时不断买进卖出,“做对冲,或者拉低成本,只要你摸准庄家心态,总能解套出来”。而薛岩的招数显然比付贵荣凶猛,他声称从2005年开始很少被套了,跟踪到的最后两三只,“基本上是往上走的最后时候跟,只跟一天,到5个点的时候可能就出来了,然后再进去再出来,庄家跑得没我快”。他宣称自己买的股票,85%不会被套,剩下的15%即使判断有误,也能把成本摊平。
不过也有例外。2007年,因为听了某证券公司老总的话,买进了某股票,“第二天就被套住”。当时买了几万股,“我按照赌博的1、2、4、8原则,第一天被套了,第二天再买进更多的,拉起来一点,赶快把第一天买的卖出去,等低了再买进,然后用更多的资金去砸,拉高了再卖出,3天下来,成本就拉平了”。
这套办法,被薛岩称为解套的基本办法,据说是屡试不爽。去年,有某地商会副会长拿着几亿元资金来找他,但是先拿1000万元来试验,“我买的一只股票当天就被套了,他就急红了眼。3天后,我把成本拉平了,告诉他,我就是这样操作的”。可对方还是觉得风险太大,没把资金交给他操作,使他至今觉得遗憾。在股市上,很多人是以价值投资为基本观念的,可是薛岩完全不看重这些,他说:“都说万科好,是价值投资者选中的对象,可是我不会选择——没有赚钱就是失败。”
在他看来,一般的价值投资者属步兵,“我是特种兵,特种兵也可以做步兵,可是步兵永远做不了特种兵”。
2004年开始,觉得自己已经研究出股票规律的温林宣称自己再没有吃过亏,“把股票的周期和波段都分析得一清二楚,最主要的是,我非常谨慎”。他是在股市跌破1000点时杀入的,“知道那时候肯定有反弹,之后又按照均价系统的分析追涨,当年的资金量翻了30番”。
温林的另一招数是异常谨慎,“我的每分钱都是自己赚来的,所以我经常分析整体成交量,一看有问题,我都会提前几天空仓”。他的操作风格被外界形容有几分像“狐狸”。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要不断地更换交易所,他一到某个交易所,独特的交易风格就会很快被人注意,会多出无数跟盘者,而这些跟盘者的众多使他的获利空间缩小,所以只能经常更换交易所。
温林坚决不出来见人,只接受电话采访。“我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像李嘉诚那样不能和自己亲人一起随意上街,其实很难受。”但是在2006年,他开始频频参加各种操盘手竞赛,在公众面前曝光,“我是想吸引更多人进牛市,当时已经有了牛市的兆头,我觉得好不容易才有这样一个牛市,那么多股民已经被熊市折腾得垂头丧气,这时候一定要鼓舞大家”。他连续几次获得广东省各种操盘手比赛的冠军,其中一次的奖品是一辆宝马车。
2001年,温林从单位辞职开始专职炒股,他和同样学金融证券的妻子一起在家里研究股票。“从2004年开始,整个资产翻了四五十倍,我不帮别人炒股,那些做私募的压力太大——你身上担的是别人的担子。”他掌握着自己的资金,常常在危险尚未来临之时就空仓,“每次赚个四五十万元就很满足了,然后去自己的书房看书”。他专门买了一处2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用来堆放他最喜欢的名人传记和经济类书籍,还包括无数“研究命运”的书,在里面喝茶、听古筝,“要不就和家里人外出购物”。
可是在多年证券从业者张斌看来,尽管一个是典型的私募,一个是只管自己的赢家,薛岩和温林却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短线高手,奉行的都是T加1的模式,期货市场很多T加0,当天就要买进卖出,可是股票市场不允许,结果就产生了无数这种人,也就是说是在一天后就要买进卖出的。短期看,这些短线高手都是市场的润滑剂,如果没有他们存在,整个市场很可能会死气沉沉,没什么成交量。”
这种模式的掌握者都觉得自己是技术高手,“也确实有很多人有很强的研盘能力,但他们普遍不是长期的价值投资者,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自己的付出,这种人整天不可能离开电脑,人成为了赚钱工具”。张斌自己也是从股市上赚到近亿元资产的,可他发现,这是一种极其折磨人的工作,耗尽的是健康和精力。“我现在整月整月不看大盘。”在张斌看来,更好的模式是无风险套利,“可以利用价差去做一些基本金属的买卖,尽管利润不高,可是基数大的话,盈利还是不错的”。
在他看来,短线高手们永远是投机而非投资,“可是他们的股市生存能力最强,永远能够占据先机”。因为快进快出,所以损失不会太大。
他们如何面对“5·30”和中石油
2007年,中国股民们普遍被套的5月30日,以及暴跌的中石油成为“套牢”的两个象征物,可是几个“股神”们都靠自己的判断逃离了。
温林在5月28日就空仓了,“当时我看大盘的趋势很怪,5月24日大盘开始放量,而没过两天,整个成交量就开始跟不上了,所以28日我整个空仓了”。29日,大盘还在上涨,“当时还有点懊悔,可是还是相信自己的分析,又觉得人不能贪得无厌,所以没进去,逃离了一劫”。不仅逃离了5月30日的暴跌,而且在过后几日内又挣了不少,“我觉得大量庄家并没有在30日逃离,肯定还会再拉升大盘,结果抄底进去,赚到10个点后很快出来。我早就发觉,人最难的是和自己的贪婪做斗争,一旦能超越自己的贪心,就很容易胜利”。
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在6月份那次跌停前再次空仓,“很多人说动不动空仓是不对的,可是我不这样想,都是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怎么能不小心谨慎”。他觉得空仓是散户们唯一可以保护自己的工具。
同样理由,使他在中了中石油新股时,在开市几秒种内全部卖出,“还是那个问题,我觉得不太正常,于是克服了自己的贪婪心,结果没被套住”。现在不断有券商电话他,让他重新买进中石油,“可能是我喜欢自己对自己反省,看目前趋势,我觉得一股都不要买”。他分析自己是只吃鱼头的那种,“很多人想吃鱼身,也有些人想吃整条鱼,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只要中国经济不垮,“总能吃到整条鱼”。
薛岩同样在5月30日前清空了自己70%的股票,“只留了30%”。而且,据说他按照自己的分析理论,早在8月份就预测出10月的那次顶点和之后的暴跌,“所以我也没受什么损失。股市是智力搏斗的场所,那些不研究只听消息的股民,太容易被套住了”。
同样做私募的吴国平也经历了5月30日的暴跌,但因为他的“乌龟理论”,使他在2007年没赚大钱,也没有遭大损失,“基本上是稳步增长”。上大学的时候他经历的被套使他损失惨重,“当时是自己掏腰包把困难同学被套的钱都还了”。结果从2006年开始,他坚定地走在价值投资者的道路上,“我是乌龟,只选择那些我熟悉的行业、我分析过的公司去做长期投资,没有碰过的行业,哪怕是再好我也不做”。
5月30日之前,因为股市暴涨,而吴国平挑选的股票却上涨不快,结果很多他的客户选择了离开,“其中不乏资金过亿元的大客户,他说他认可我的做法,可是他还是想更快获利”。最让他难受的,是朋友带着几百万元离开,理由是自己家里有事,其实是嫌他的操作使他们获利空间不够,“他们觉得别人都是翻了几番”。可是5月30日的暴跌后,局面变了,“我挑选的股票虽然上涨不快,但也没受到大损失,因为我看中的是他们的投资价值”。在几个人中,吴国平把自己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放到最高,“只要不高于20%的损失,我都不认为是套住”。长期下来,股票的增值还不错,结果不少客户又回头来找他,“但是我开始挑选客户了,只有认可我的长期投资观念的我才接受”。2007年,被吴国平当成他的“客户洗牌年”,“我希望我的客户都是认定稳健增值观念的”。
他反复说自己是市场上的乌龟,“我挑选的股票都是中长期看好的,有客户从2004年跟随着我,他当时买的一只股票到现在都没有卖掉,这种客户是能笑到最后的”。
谁是市场的建设者
温林说,因为常常看书,他的性格不如过去那么贪婪了,“而且资金量大了,按照复利理论,很容易挣钱,所以现在越来越稳重”。去年他生了孩子,虽然雇佣了3个保姆照料孩子,可自己还是常常挤出时间来带孩子,“那是最舒服的时刻”。他幻想自己能有10亿元资产,“那时候就再也不炒股票了,只是把资金用来打新股,稳赚不赔”。
张斌说,他当年也有过温林这样的想法,“可是等自己的资金过亿元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如果继续做下去,你付出的只是自己的健康——人永远需要战胜自己”。
当时他身边很多薛岩这样的短线高手,“当时我们经常在一起研究股市,可后来这批人越来越少了”。原因是,短线高手们虽然生存能力强,“但他们是股市的最不坚定的人”。这批高手们很多是拿别人的钱在做,自己始终是靠赢利分红模式生存,“最少20%,最高的不限量”。他们始终看重的是股市的赌博性质,“自己赚来的钱,很少投资到股票市场里”。从短期来看,短线高手们对股市的作用是良性的,“可是长远看,他们还是有破坏性的,因为股市是要买进卖出,资金始终在里面打转的,可是短线高手们的资金始终在往外挪出,对股市发展是不利的”。
美国股票市场对短线高手有一定的限制,张斌说,“交易日越短的,交纳的税费越高,这样一来,能保证股市健康成长”。
“乌龟们”虽然获利不那么丰厚,可是长远看,“他们不是投机者,倒是投资者”。从2003年开始,张斌就已经从当年的“狙击手”状态抽身而出,彻底地转变为“乌龟”,“买了些股票放在那里,先亏到一定地步,可是我也没有卖出,觉得这是好公司的股票。前些时候,价格已经是当初的10倍了”。-
(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