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秦光荣(左)当选为云南省省长 鲍利辉/图 |
云南省长剖析滇池治理
“舆论监督制度化,不仅是对政府而言,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是一个考验。”
“政府要敞开胸怀,破除陈规和定势,广纳民智,迈开改革开放新的步伐。”
“对于民间环保组织,政府是欢迎的”
这个年初,西南边陲的云南,不太平静。
先是改革官员仇和入主昆明,掀起治吏风暴,刊载着昆明市官员手机号码的地方报纸,几度脱销;再次是,“舆论监督”被写进省政府工作守则,明确成为问责官员的制度依据之一,外界称,这在地方政府中属首次。
但云南事实上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甚至贫穷,60%的地方财政需国家转移支付。
连日小组会上,包括财政部部长、新任环保部部长列席旁听时,云南代表渴望国家支持的情绪,不掩饰,不客套,一些话甚至很直接,比如有代表说,财政干部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希望多到云南走走;再比如滇池治理,有代表直言,国家投入甚至不如东部省份的一个零头,而滇池治理的“十一五规划”,时间已经过半,但仍得不到国家批复。
省长秦光荣总是静静旁听,对代表们的抱怨,偶尔流露出苦笑。其实,滇池也许是最令其心忧,也是云南最大的痛。
曾有外国专家质疑,滇池是全世界湖泊治理的反面教材。但云南已无退路,秦光荣甚至对本报记者说,滇池清,则昆明兴,云南兴。他还说,十年要使滇池发生明显改观。
秦光荣是一位守信的省长,准时面对记者,也希望在滇池治理上,他同样实现诺言
滇池清,昆明兴
南方周末:如何客观描述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
秦光荣:我常说,昆明这个城市,有两大优势,一个是气候好,四季如春,另一个是有滇池,很少有城市拥有三百平方公里的湖泊。水是云南发展中急需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云南水资源丰富,全省水资源呈现出“水多、水少、水脏”三个特点。
水多:云南境内河流众多,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水少:由于降水年内分布严重不均,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导致滇中、滇东北重要经济区工程性缺水。水脏:全省部分高原湖泊受到污染。就滇池水质而言,六十年代,它是二类,七十年代到了三类,八十年代到现在是劣五类。昆明现在成了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三百立方米,这在全国是非常低的水平,滇中地区缺水也很严重,所以说,云南的发展,解决水的问题是必过的关。
南方周末:这么多年的治理情况如何客观评价?
秦光荣:这么多年来,治理滇池污染是有成效的。首先,大家对滇池治理的紧迫性、重要性有了更加统一的认识,都知道“滇池清,昆明兴”的道理;其次,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城市管网、垃圾处理等工程;第三,关闭了原滇池周边的一些污染企业、工业设备,工业废水对滇池的污染已经降到了5%。但客观说,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南方周末:滇池治理“九五”、“十五”计划都没完成目标,为什么?
秦光荣:最重要的原因一是投入不足,另一个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的状况依然存在。现在污染恶化的趋势有所控制,但滇池污染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2006年底,我就组织省发改委、昆明市对滇池治理作了进一步调研,2007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恩培同志就组织省委、省政府听取了调查汇报,对滇池治理思路做了调整。国务院召开“三湖”治理工作会以后,我们又开了一次会,我讲了“三个最”: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工夫,尽最大的努力,一定要促使滇池治理有个实质性的进展。
南方周末:治理滇池污染现在是什么思路?
秦光荣:我们调整了“十一五”治理规划,把原来40多个项目,调整到60多个,投资从40多个亿上升到80多个亿,加大了系统治理的力度。简单地说,第一,环湖截污,对城市管网实行改造,把污水截住,经过污水处理后再流入滇池;第二,退塘、退田、退房还湖,恢复滇池的原有生态;第三,加大水源地的保护;第四,加强入湖河道的治污;第五,加强底淤治理,滇池淤泥最深的地方有4米多深;第六,开展外流域引水研究,如果每年可以调6亿立方水,滇池的水3年换一次,就能实现流水不腐。
南方周末:按照这个计划,等多少年,滇池才能重复高原明珠的形象?
秦光荣:我只能说,如果治理措施都到位,特别是外流域引水今年能够开工的话,10年后,滇池的水就能发生明显改观。
南方周末:民间环保组织是否能在保护滇池生态上发挥作用?
秦光荣:对于民间环保组织,政府是欢迎的,政府和民间的环保组织对保护生态这个问题,目的是一致的,我们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也可以互相促进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速度与环境保护
南方周末:其实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在旅游这一绿色行业上做大做强?
秦光荣:我们正在做规划,打算启动旅游的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希望从发展服务业的角度,用综合改革发展试点的方式来推进旅游业发展,推进云南旅游的第二次创业。我们想通过改革综合实验区解决4个问题,一个是破解旅游发展的体制问题,灵活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综合效益,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二个目的能够推进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形成旅游发展的新业态,这也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
第三个目的能够在统筹城乡的问题上得到突破,通过培育旅游产业来推进城乡统筹,云南的城乡发展不平衡还是很严重,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第四个就是在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上有所促进。
南方周末:发展的措施有了,怎么才能让下属都不折不扣地实施呢?
秦光荣:这就涉及到行政问责的制度了,今年我们全力推四项制度,一是行政问责制,解决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二叫首问责任制,谁最先接触问题,谁自始至终把问题办完,主要是解决公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问题。三叫限时办结制,就是办事不拖拉,讲效率。四叫服务承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今年云南省政府机关要狠抓这四项制度的落实。
南方周末:有阻力吗?政府部门会不会不适应?
秦光荣:有少部分人还没有重视,这需要观念的转变,还有就是推进的决心,不能发文了事。
昆明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南方周末:最近昆明市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似乎也是循行政问责精神?
秦光荣:昆明市委市政府现在的决心很大,他们采取了很多问责的办法,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我相信会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是值得肯定的。
南方周末:云南这次把舆论监督写进政府工作守则,我们觉得是一个制度化尝试,你是怎么看待舆论监督的?
秦光荣: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提了,政府要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把舆论监督制度化,既是政府开明和自信的表现,也是促进政务公开的一种方式。现在的媒体包括网络,反映问题速度快,在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党政干部要学会如何发挥舆论优势,并适应舆论监督,推进工作。
反过来,舆论监督的关键还是真实、客观、公正,不夸大,不失实,不片面。对政府工作有批评意见是很正常的,舆论监督制度化,不仅是对政府而言,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是一个考验。只有真诚的、以建设性为基础的良性互动的监督,才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有利的。
南方周末:舆论监督的放大效应非常大,你难道不担心对云南的形象或者你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秦光荣:现在提倡实话实说,只要是实事求是的报道,反映事物本质的报道,有批评反而能促进工作,当然在涉及一些重大事件时,新闻媒体在唱响主旋律同时,还要把握节奏和全局。监督的目的,应该是督促和帮助政府履行职责,解决问题。
南方周末:广东正在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没有注意到?
秦光荣:发达地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我们云南这样相对边远欠发达的省份,解放思想,促进发展,更为迫切。我们省今年也启动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大讨论,政府要敞开胸怀,破除陈规和定势,广纳民智,迈开改革开放新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