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香港3月21日电 随着人口持续老化,中风引致长者死亡和残障的个案有增无减,医学界估计香港中风病人的数目每5年增加5成。有医院用“通波仔”方法,治疗颈部中风,手术后30日病人再次中风及死亡率只有3.4%。
据悉,西方人和亚洲人中风的现象各异,大部分中风的西方人病因是颈动脉硬化,而香港人则多数是颅内动脉硬化,中风病因中35%是颅内狭窄,5%因颈动脉硬化,另有10%同时出现颅内及颈动脉硬化的情况,其余包括出血性中风和心脏病引致的中风。而病人的血管若已有7成狭窄度,影响脑部供血,便需动手术。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梁慧康指出,传统用在颈动脉硬化病人身上的外科手术会在病人颈部开刀,将血管的内膜挪走以扩阔血管,但由于手术伤口大且需全身麻醉,复原期长,风险颇高,手术后30天内再次中风及死亡的比率高达6%,而部分血管过度狭窄或颈部的患者更无法应用这种手术方法。
梁慧康表示,80年代首创、逐渐普及的“通波仔”手术则无以上限制,几乎所有人均能应用,病人只需局部麻醉并在大腿开一个微创切口,再把支架伸入通往颈部动脉,将血管扩大。 中大教学医院威尔斯医院过去两年便已进行了200个同类手术,证实手术进行后30日病人再次中风及死亡率只有3.4%,而该院的技术亦在国际标准之上。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讲座教授黄家星说,血管支架成形术同时能应用在颅内动脉硬化的大部分中风病人身上,但手术却较困难,因此院方目前尚在累积经验的阶段,近两年只进行了40个颅内动脉硬化的通波仔手术。(刘韬)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