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中国迎来了第三十个植树节。两会期间,记者就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采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中国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记者:近30年来,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国土绿化取得了哪些成效?
贾治邦: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到2007年底,全国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
我国国土绿化成效具体表现在:
一是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森林面积已由1981年的17.29亿亩增加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02.6亿立方米增加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亿多亩,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居世界第一。据联合国全球森林资源最新评估,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而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人工林面积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二是美化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居环境。各地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绿化生态示范乡镇、村屯和一批城郊森林公园、生态休闲基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受各地欢迎,全国已有7个城市获此称号。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35.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8.30平方米。
三是提高了森林的储碳能力,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了贡献。据专家估算,1980至2005年中国植树造林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通过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四是林业三大效益充分发挥,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森林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全国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58
%记者: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哪些进展?目前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了多少?
贾治邦:多年来,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推进,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是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爱绿、植绿、护绿的风尚基本形成。人们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关注生态的忧患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以爱绿护林为荣、毁林损绿为耻的荣辱观正逐步形成,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绿色消费等生活理念已成为时尚,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其次是造林绿化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民义务植树蔚然成风。广大公民主动参与植树行动,由过去“要我植树”转变成“我要植树”。人们铭志于树,寄情于林,植纪念树,青年林、友谊林、同心林、“三八”林等多种纪念林不断涌现。
三是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日益丰富,尽责率逐年提高。广大公民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义务植树,还可以通过以资代劳、树木绿地养护或认养认建绿地等形式履行植树义务。2007年全国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5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四是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普遍实行,社会造林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完成绿色通道建设140万公里,建成大批国防林、军事管理区生态林。同时,社会造林规模明显扩大,其中江西、福建等省的非公有制造林比重超过了70%。
义务植树是推进生态文明有效形式
记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推进国土绿化,对建设生态文明有哪些重要作用?
贾治邦:中共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当前,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今年19省区市遭受了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造成了巨大损害。
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进国土绿化,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不仅可以为全社会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也具有特殊作用。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及长效机制,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植树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义务植树规范化。
图为市民在北京郊区义务植树
汪 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