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2日专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发言中就“新型城市化”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等五方面来推荐城乡统筹发展思路。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就是“新型城市化”问题。为什么提出“新型城市化”?我想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第一,中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我这个幻灯片中给了几个数字,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6%,2007年将近45%,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会达到65%,2050年到75%。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每年有一千多万的农民变成城镇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人类发展史上恐怕是没有的,这么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全球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现在凸显的问题是“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合,特别是有很多代表来自北京,现在资源约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人口急剧的膨胀,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表象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现在还需要更进一步增强。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背景,怎么样来可持续发展,怎么样选择一个比较适宜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学欧美这种传统的城市化模式,还是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一个新型城市化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大的城市化选择问题。
但是现在看中国可供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城市化模式一旦确定,路径依赖的问题非常突出。城市化模式很难改城市形态、人们的出行方式、居住生活方式,在很多的欧美国家看得比较明显。我记得,国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报告,讲“我们现在正在"挣着眼睛犯错误"”,中国正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有选择的机会,但是必须要尽快的决策,尽快的采取行动。
推进新型城市要考虑什么问题,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步的看法。第一,要考虑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问题。我们讲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现在还没有把它融为一体来考虑,发挥城市经济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城市形态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间是什么关系。刚才我们谈到城市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土地、水资源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短缺问题,而且这种资源短缺不可能通过贸易形式来改变。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还有一个城市的功能布局怎么样合理?究竟什么样的功能,空间怎么来布局,这我想也是新型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化与交通模式的协同。比如说要发展城市群,你的可达性怎么样解决?最主要的交通模式是什么?它和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这之间的协同效应是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型城市化当中,我初步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它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我也做一点初步的、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可以想象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整个经济增长,区域经济靠若干个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推动。这个新型城市化要考虑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化模式。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采用了这个概念,就是紧凑型城市来提高人口的居住密度,以发展节地、节才和节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像那种“摊大饼”、无限度地扩大、平摊城市规模的方式,显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
第三,引入精明发展的理念。国外在城市发展中,从而优化城市的新理念,从而优越空间布局,避免因空间不合理而降低城市效力。你这个城市的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休闲区如何摆布。有一个理念就是精明发展,我知道中方代表可能会体会到,在一些国内大城市,由于功能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交通流人为扩大,交通堵塞之、城市效率降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第四,要推进城市间或者城市内部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城市信息化。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后面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来自欧洲的案例。
最后一点是发展产业集群,因为中国还面临一个工业化问题,实现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的双提高。我看了一些材料,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怎么做?由于时间关系,我想只讲一个大概。
欧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个城市的独立发展,第二个阶段考虑到城市群,但是城市群的连接是以高速公路作为连接的主要方式。目前,是以轨道交通来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化,因为轨道交通对区域经济、对新社区的形成作用更强。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