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22日电(记者李荣)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记者22日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由于郊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上海气象观测环境受到挑战。上海已成为全国气象观测站平均迁站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有一个站最多迁了6次以上。
此间气象人士表示,大城市亟待依法保护气象观测环境,气象站频繁迁站不利于气象预报预警和相关科学研究。
据上海市气象局相关人士说,由于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原本符合观测条件的气象观测站被高大建筑近距离包围,只能被迫搬迁。上海已是国内气象观测站平均迁站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有一个站最多迁了6次以上。“频繁地迁站,使得以往多年积累的气象观测资料的可比性大打折扣,不利于气象预报和科研。”
上海市气象局专家丁若洋说,经过搬迁和调整,目前上海一共有11个标准气象观测站,分布在上海多个区县,其中位于洋山港和南汇的观测站观测条件良好,其他站也都达标。但是潜在的影响还是存在,“生怕一个城镇建设规划又要使观测站迁站。”
据专家介绍,按照相关规定,为了确保气象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标准气象观测站50米之内不准有建筑;500米之内按房子的高度以1比10的比例控制建筑物的距离。这个规定应该严格执行,否则气象观测数据就会“失真”,观测设备就会像“得了白内障”一样,这将大大影响气象预报和相关的科研,也不利于气象历史资料积累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上海市气象局人士呼吁,应该大力保护城市气象观测环境,对可能影响到气象观测场所的建设项目要严格进行相关环境审批,对干扰气象观测的各种行为要加强执法。上海市气象部门已联合规划等相关部门着手制订并实施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气象观测的正常展开。同时也向社会加强宣传,增强保护气象观测环境的社会意识。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