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莫让心慌助长通胀预期
文/健君
随着CPI数据在2月份达到8.7%的高位,国内消费者心理开始出现微妙变化。有的重点城市的豆油抢购现象,从一个侧面显示出通胀预期在涌动。现在,不论用温和还是过快来描述这场经济“流感”,通胀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不仅徘徊在中国而且游荡在全球。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胀最严重的时刻,毕生致力于货币研究的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在PBS电视台给公众第一次用通俗的语言揭开了通胀的面目,“在当今世界上通货膨胀是印刷机带来的现象。”一句话,票子印多了。如果用这句话解释当今通胀,毫无疑问缘于美国印钞机超负荷运转。
正是因为1971年与黄金脱钩后美元变为信用货币,这个脱离束缚的“硬通货”开启了自己信用膨胀的道路。华尔街利用信用为支撑的金融衍生品将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等市场原本分隔的风险彻底打通,于是便有了此后36年欧美市场以信用膨胀为代价的狂飙突进式“金融大爆炸”。
在美元霸权主导下,这种信用扩张通过国际贸易系统迅速传导,产生了遍及全球的信用泡沫。伴随着金融衍生品将大宗商品、粮食、能源等市场金融化、投机化,其特点就是资金泛滥流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经济持续过热、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膨胀的景象,并成为投机者的天堂和一国经济的“屠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冲击的是日本,90年代中后期打击了东亚的“龙虎经济”,新世纪到来后也开始波及中国。
美元信用泛滥对世界许多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国家造成了普遍的输入型通胀,中国也不例外。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大的条件下,大量的贸易顺差变成外汇储备的同时,放大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造成了国内流动性过大,加上“两头在外”贸易结构,为通胀埋下了伏笔。
对此,中国决策层一直保持清醒头脑。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大力倡导内外贸易平衡、培育内需提高经济自主性,2005年7月顺利推出了汇率改革等消除外部冲击的重大措施。所以,尽管因为部门和地方利益导致一些措施未能得以彻底贯彻,还是实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增长罕见的五年低通胀高增长。
特别是决策层结合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治理通胀的经验教训,一直高度关注农业的基础性战略作用,做到了“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即使2004年初曾经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胀苗头,因为粮食储备充足,很快得以消除。所以,对于这种输入型通胀,只要国内供需平衡基础牢固,保证基本消费品和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完全可以防止全面通胀和恶性通胀发生。
现在,我国粮食储备在1.5亿吨到2亿吨之间,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力,中国有实力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局面。至于目前食用油出现紧张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把大豆作为粮食而是当作油料作物,70%需要依靠进口。缺少大豆储备机制,其后果就是目前食用油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波动。
尤其应该注意到,美元近期大幅贬值、次级债危机继续深化,使得消费主导的美国经济衰象更显,国际“热钱”在大宗商品、粮食、能源等市场的投机炒作已呈疲态。依此判断,全球经济未来通缩的危险可能大于通胀,这也是美联储敢于不顾通胀风险而连续降息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下,要冷静观察、放眼长远、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准备应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和干扰。不可情绪性地放大通胀预期而自乱阵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