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就要心中有百姓”,记者近日在山西朔州平鲁区走访,从区委书记郭健口中听到这句话时,感觉到的是民生之“实”与言行一致,绝非“做秀”空谈。
两年前,已是副厅级别的郭健从山西朔州经济技术开区党委书记的职位上“空降”到煤炭大区——平鲁区,担任区委书记。
在别人看来,郭健的调动只是一次过渡,是来去“一阵风”。
而事实恰与坊间猜测相反。从到平鲁的第一天开始,郭健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与憨实的百姓。
到任时,郭健印象中的平鲁区就是资源大区,其它知之甚少。现在全区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他全记在心中。来平鲁区两年,郭健埋头苦干了两年,两年中他很少回自己在省城的家,却在基层“体验”了两年。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郭健表示:“平鲁虽是煤炭大区,但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生态也比较脆弱,两年中感受颇深。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突出生态、环保、教育与富民四大优先,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个百姓。”
破解产煤大区的“悲哀” 全国煤炭百强县(区)之一,境内拥有驰名中外的平朔安太堡和安家岭露天矿,年煤炭产量近亿吨的平鲁区,竟然会有人烧不起炭?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却恰恰如此。
刚到任不久的郭健,一次下乡途中,曾遇到揪心的一幕:几位当地农民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旁若无人地砍伐树木,树木有的已碗口粗,有的才是刚栽种不久的幼苗。
开始,他颇为震怒,因为此地正是植被最好的区域,任凭肆意砍伐,平鲁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劣。但与农民耐心交流后,他才得知,因近年来煤炭价格上涨,农民无力购买过冬的大炭才砍伐树木,顿时怒气全无。
“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一个年产量近亿吨的煤炭大区竟然出现了烧不起炭的现象,而农民则要靠偷伐树木来取暖过冬,这是产煤大区的"悲哀"!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主要在政府,不能怨老百姓,所以,当时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向那位农民致了歉。”说起此事,郭健有些动情。
下乡结束后,郭健在第一时间召集有关部门解决此事,很快一项为山区农民送炭过冬的政策迅速出台。
政策要求平鲁区西、北山各乡镇要与政府指定的煤矿对接,为辖区农民按成本价供应大炭,每户农民可优惠购买2吨,成本价为100元/吨,运费则由政府补贴。
郭健告诉记者:“当时,按照市场价加上运费每吨炭大约要300多元,许多老百姓确实承受不了。所以我们积极与各煤矿协调,让他们舍弃利润,共同帮助山区百姓过冬,价格一下子就降到了100元/吨,农民特别开心。”
在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平鲁区西、北山的居民已连续二年享受到按成本价供应的大炭。每年在充分保证价低的同时,政府还专门组织人员把大炭送到各村村口,村民再拉回家中。
如今,在平鲁区西、北山的农村,农民再也不会为烧不起炭而犯愁了,砍伐树木过冬的现象已成为历史。而该区的煤炭企业每年也会自觉把最好的大炭留给农民。
据悉,仅补贴运费一项,平鲁区财政每年要支出230余万元,而各煤矿的让利更是达到800余万元。
抓住“青山”不放松 煤炭开采是严酷的“双刃剑”,一面是繁荣地方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而另一面则是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致命破坏。
平鲁区地处雁门关外,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作为目前中国煤炭产量最大的县区之一,在为国家源源不断提供能源支持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环境不断恶化,耕地、植被、水资源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对待环境与发展的态度上,郭健观点鲜明:“我们现在是先要"青山绿水",后要"金山银山"。换言之就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好中求快",始终坚持把环境放到第一位。”
《中国经济周刊》从平鲁区有关部门了解到,2007年平鲁区累计投入6500余万元用于植树造林,投入总额创下了历史之最,其中建成全省一流的通道绿化工程,林木覆盖率大幅提高。2008年,平鲁区用于植树造林的专项资金将达到1.2亿元。
此外,平鲁区在发展地面工业中,严把入口关,对于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一律亮出红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于已投产企业的环保工作将更为严格。
作为平鲁区经济发展的“短板”,水一直是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在工业领域,平鲁区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一批煤炭深加工和转型项目因水而废;农业方面,“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延续了若干年,农民增收举步维艰。
谈到水,郭健心急如焚:“现在我们有一个大兴窑水库,下一步计划新建大梁、东石湖两个水库。东石湖是区政府与平朔公司合作共建、股份运营的。我们也与引黄局及水利厅协调过,到时候,即便省里扶持力度小,我们也下决心与市政府、平朔公司联合把水库早日建好。经过我们大力争取,大梁水库已列入"引黄"北线工程,这两个水库都将在今年动工建设。”
宜居与“民生表情” 在平鲁区政府所在地井坪的街头,从中心轴线分别向左走、向右走,你会发现:南边街巷整洁、道路宽阔,建筑物与公园、绿地相映成辉,一副悠然自得的小城美景与情调;北边的老城区却是新旧建筑无规则的拥挤在一起,街上小贩云集,多了一些沧桑与老态,少了份活力与现代。
有人戏称:“向右走,解放前;向左走,解放后。”
为了打造黄土高原上的塞外小城,向宜居迈进,200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旧城拆迁随之拉开了大幕。
在拆旧建新过程中,井坪不仅规划了许多现代景致,传统的人文元素也被刻意保留下来。
“我们明代的一个古堡式城墙按原样保留下来,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城墙凸显了井坪的人文与历史。整个旧城改造不仅突出了对历史的保护,还对周边的水系加强了保护与利用,虽是北方干旱地区,但也要有"小桥流水"。”郭健笑着告诉记者。
按照规划,拆迁后的旧城将成为井坪新的景观,不仅在古城墙的两侧栽种20米宽的绿化带,溪泉河的两边还要修建各式各样的拱桥、吊桥、木曲桥等有情趣的建筑,附近的商业、娱乐业将随之兴起。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大规模的拆迁中,由于平鲁区充分考虑到拆迁户的感受与利益,相关工作突出“人性化”理念,“和谐拆迁”成为街头美谈。
谈到经验,郭健表示:“为官就要心中有百姓,为百姓着想。这次旧城改造,财政拿出34个亿让利给百姓,拆迁户原则上要回迁,不回迁也可以,政府按照1:1补偿新楼房,即使是城墙上挖的土窑洞也要给百姓计算在内。”
如今,许多拆迁户已领到了新居的钥匙,一排排崭新靓丽的楼房与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孔共同构成平鲁区独特的“民生表情”。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