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吴晶晶)2008年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10周年。中科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主动调整科技布局,前瞻部署创新项目,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07年11月26日,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公布。
这张来之不易的月图背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制的CCD立体相机、中科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效载荷数据处理系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数据接收站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嫦娥一号”卫星的全部8种有效载荷均由中科院研制完成。
从探月工程的有效载荷到北京奥运会的水下安保系统,从龙芯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到高产小麦新品种,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到感染与免疫分子基础研究,从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以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不断向前推进,中科院支撑条件建设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工程通过验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全面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土建工程全部完成……大科学装置、文献情报系统、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造就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一流创新人才队伍。目前,中科院创新岗位聘任人员已达2.44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8.1%,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24.5%,40岁及以下的人员占57.6%,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科院还设立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发挥海内外优秀人才“强强联合”的团队作用,2007年组建并批准试运行16个团队,有103位海外成员参与工作。
知识创新工程使中国科学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对紧迫的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家们深知任重而道远。“我们的重大科学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比较少,系统科学认知能力、重大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说。
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将抓住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加快实现中国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