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标本意义
在村官沈浩的眼里,小岗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
重提三十年前的旧事,严宏昌感慨良多 |
时间回到2008年3月1日,小岗村和周边的石马、严岗正式合并。一个新的小岗村诞生了,“人口从四百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
老小岗村被称作为小岗村核心区。关友江告诉记者,小岗村现在擘画的集体合作之路,只是在这个核心区进行。“等到时候成熟了,再考虑进行全面推广。”
从这个角度来看,“分田到户”30年后的小岗村,再次扮演着一块改革试验田、一个标本的角色。
而实际上,农村土地流转、走集体合作之路,正是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当前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求解的一个宏大命题。
沈浩表示,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背景下,个体化劳作的小岗能够富裕起来才是不正常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富裕必须走集体合作之路。”
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宏昌,2000年前后也担任过村民委员会主任,当时他也曾尝试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葡萄,发展农业,“土地流转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不过,严宏昌表示,走上集体合作之路,一定要妥善解决两个难题,否则就是回到30年前改革的原点,“一是集体化必须能产生更多的收益,农民手中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一定要比个体经营更赚钱。二是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要得到更多的实惠。譬如说,租地的一亩500元钱一定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这不仅是小岗村再次改革必须面临的两大考验,同时也是中国千百万个和小岗一样没有多少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广大农村,必须正视的问题。
告别严宏昌,路过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时,附近小溪河镇的一对新人正在纪念馆里拍摄婚礼外景。新郎邢正军说,“大包干不仅是小岗人的骄傲,也是凤阳人、安徽人的骄傲。”
新人手中捧着的红花,与远处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格外耀眼。这里,不仅记录着中国农村改革的30年历史,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农村的未来……
采访手记
这似乎是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
30年前十八位农民的惊人之举,被演绎成无数个版本,争相传诵。当年的许多细节其实已经无从去追寻,即便是如今被统称为“十八户”的当事人,也很难过多去描绘他们最初的“英勇果敢”。
一切,缘于生存的艰难。穷则思变,几乎已成为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的永恒主题。走进小岗,你才会发现,中国农民对于这一主题的探索与开拓,还将继续下去。前路茫茫,唯有努力。
这或许正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之际重新品味小岗的最大价值。除了头上那一道红色的光环之外,小岗其实更像是中国千万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一片贫瘠的土地,千百勤劳的村民,没有更多的优势。
变,是唯一的希望。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新安晚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