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认为,中国的房价问题不仅仅是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还有人们心理预期问题。为此,他举例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也要工作几十年以后才能够买房,我们的大学生为什么一毕业就要买房?(见3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比起那些“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和“钉子户导致房价上涨”的宏论来说,姜部长的分析虽然多了一些专业和权威的角度,但同时也有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这话会不会被理解成“大学毕业生推动房价上涨”呢?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在用自己挣的钱买房,而是在举全家之经济实力买房。所以,并不是大学生一个人在买房,而是他们的父母、全社会的人在买房。要说大学生“观念有问题”,那也不只是大学生的事。所以,我们得把分析问题的眼光放宽。
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在发达国家,通常都有较完善的廉租房体系。除了有政府提供的大量的廉租房外,还有大量的私人住宅可以经营性地长期出租。大学毕业生即使不买房,也无居住之虞。而在中国,廉租房很少,大多数无房者都被迫租私人住房,而现在的私人出租房市场异常混乱,一年数次搬家在不少人身上都是“家常便饭”。这种出租房市场发育的不健康、不充分,打断了一大批刚毕业大学生的租房过日子的念头。
最关键的是买房划算还是租房划算?如果近两年不是因为房价过快上涨,老百姓是不会举全家之力甚至举债、贷款买房的。正因为房价过快上涨,害怕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房,这才形成“抢购”。而并不是老百姓的抢购形成房价过快上涨。本末不能倒置。
毕竟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其间发生一些混乱现象也属难免。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买房,多是属于一种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而时下中国人买房,则大体属于一种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不是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现象?
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市场因素和政府调控方面着手,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需要想一想的是,如果政府不想让百姓全都挤着去买房,那么政府又为百姓创造出了怎样的良好的租房市场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