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如此恢宏的烈士陵园,吹响了现实版的“集结号”。他让迷失的人群在精神的高地重新集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该过怎样一种有质量的生活,原立宪给我们做了一次激情的指引
55岁的原立宪,最近更忙了。
他焦虑的是人们能读懂他所做事情的原委,能读懂他的身份,却不能读懂他的心思。
今年1月,原立宪被辽宁省大连市委宣传部评为2007年度“文明的感动”人物之一;春节期间,大连电视台四个频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联播”。在市民眼中,“原立宪是慈善家,是为大连市普兰店争光添彩的人物,是让人感动和骄傲的英雄”。
因为他“个人投资1300万元在普兰店唐房修建了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敬老院、社区广场等四项工程”。
那阵子,恰逢电影《集结号》热播,因为和电影中的故事类似,许多人干脆把原立宪的事迹描述成了现实版的“集结号”。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原立宪的这种做法表示了质疑:“他动机不纯”、“一定有野心”、“沽名钓誉”……
每每听到质疑之声,原立宪说自己感觉胸闷,因为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民族魂”。
这个时代的“落寞英雄”
原立宪,大连市普兰店房地产管理处项目经理,中共党员,市人大代表。同事叫他原经理,朋友喊他“老原”,市民称他“好人”。当然,还有网友称他是“这个时代的落寞英雄”。
不管被怎样称呼,原立宪说大家还都没读懂他。媒体“报料”之前,当地人只是知道有人为普兰店做了一件好事,但对投资人的姓名和身份,并不知晓。有人说他是“神秘商人”,“一个很有钱的老板”。
陵园管理员车维庄否认了“很有钱”的外界说法,“老原还不算有钱人。在普兰店,几千万、上亿这个行列里边没他。”
而原立宪自己的说法是:“我只是个项目经理,主要是给开发商打工。在项目部,一年挣的钱不算多。”
原立宪回顾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后做过知青、下过乡,九十年代投身建筑市场。十多年的奋斗,把几十人的施工队发展为几百人的项目部。
2005年,普兰店太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期间,原立宪承包了大连东宜木业有限公司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他发现了现陵园所在地上的这些烈士墓。
“小时候,常去扫墓,在学校里接受董存瑞、邱少云等烈士的教育,后来虽然岁数大了,但那种记忆抹不去”。原立宪说他几乎瞬间就动了想“修一修那些墓”的念头。
据当地史志所载,解放战争时期,普兰店是辽南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战斗非常惨烈。当时的战时医院,就位于太平乡唐房社区,许多因战牺牲的战士就被埋在山坡上。
“牺牲者中有名字、籍贯、部队番号的,就写在木牌上,在坟前一插,没名没姓,就只插块牌子。”当时参与过伤员救治的张致文回忆道。
1949年,政府用石碑替换了木牌,并在之后几十年中多次对陵园修缮。2005年,唐房社区投资3万多元,将墓地整修,并围起铁丝网。
2004年,普兰店市委市政府投资修建了鞍子山革命烈士陵园。对于十公里之外的唐房烈士墓的修缮,当地政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春,原立宪得知此事,主动向政府请缨:愿个人出资重修唐房烈士墓。
家人和同事们劝原立宪再三考虑,然而他的决心已定,“明年你们就有了一个更好的瞻仰环境”。他对那些前来为烈士献花、扫墓的孩子们说
“四大工程”无偿献给政府
普兰店慈善总会撰写的《原立宪同志先进事迹》中,有以下文字:从2006年4月到2007年2月,历时十个月,原立宪自行设计、投资、施工完成了普兰店唐房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唐房社区敬老院和社区广场等四项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
“最初我只是想修缮这280名烈士的墓,预计二百多万的投入就能完成。可是整理烈士遗物时,我想到,这些烈士事迹,连我这个年龄的人都很陌生,年轻人的了解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于是,我想到了修建一座纪念馆。”原立宪说。
动工前,原立宪与同事成立了史料研究小组,每天泡在民政局、档案馆、史志办查询烈士档案。同时,走访参加当年战役的老兵,并去北京军事博物馆、卢沟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地考察,借鉴。
经过反复论证,工程启动。
然而,难题陆续出现:因年代久远,一些墓碑已残缺不全、字迹不清。为了给烈士的埋葬位置精确排序,原立宪和大家拿着蘸水的毛巾一点点地清洗、辨识。正值隆冬腊月,毛巾上布满了冰碴。
工程进行一半时,资金出现严重瓶颈。原立宪拿出多年的积蓄,变卖了多处开发商给他顶账的房产,甚至把留给儿子结婚用的房子也便宜卖出。
2007年2月16日下午三点,工程竣工。原立宪向社会宣布: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永远免费向社会开放,敬老院用来安置社区的孤寡老人,四大工程无偿移交给政府。每年,他将为这些场所支付10万元的管理费用。
原立宪介绍,从陵园施工到正式开放,大连、普兰店的领导多次来此指导工作。而各级干部、军人、学生、企业职工等人来参观后,留言写了厚厚的10大本。
烈士冷长海的女儿冷英学听说陵园重修,特地赶来,见到父亲半身塑像后百感交集,“原经理真是咱乡人的骄傲。”
有争议的“慈善家”
尽管大多数人对原立宪修陵行为赞赏不已,但自工程开始便也争议不断。
“当时大家都说他是傻子,不理解他修陵园的动机”,普兰店太平街道主任郭开杰说不少人用了“动机不纯”,“一定有野心”等词句来定义原立宪,甚至还有人认为他的行为可能牵涉着不为人知的利益因素。
“质疑不会让我动摇。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早看开了。我这次是把一生的心血都花费上了。”针对质疑和诸多猜测,原立宪特地起草了《修建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说明》。上面第一句话是:“革命先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根和魂”。
原立宪拿着这份资料再三强调:“什么是根和魂?民族意识?中国民族的东西,一样也不能丢,若把民族的根和魂都丢了,人也就只剩一个躯壳,精神世界变得极其空虚。”他甚至表示,日后有可能,他要将这个《说明》雕刻在陵园的石碑上,以此永久性地回应所有人的质疑。
普兰店慈善总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原立宪曾被大连市政府评为当地十大慈善家之一,同时,原立宪也是普兰店慈善总会荣誉会长,先后多次被评为普兰店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慈善人物等。
据普兰店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仅2007年,原立宪用于抚老、扶贫等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就达48万余元。
据悉,原立宪曾先后资助过手下项目部许多员工和在校大学生。
在项目部工作的困难职工宋殿臣夫妇双双下岗,一对子女先后考上大学而没钱读书,原立宪先后送去5万和2万元的助学款;工人宫恩明得了肝癌,原立宪不仅积极帮助治病送钱,并在宫离世后,照旧每年发他四万元工资,供其女儿上大学,找工作。
“这个老板是个好人,心肠热,工资从不拖欠。后来遇上资金有困难,也从不让工人为难。”一个参与修陵的工人告诉《民声》记者。
“这不仅是先进事迹,更是有积极作用的典型”,原立宪的一个大学同学说,“与爱国意志和民族魂相对照,实用主义价值观更显苍白。相比他的淳朴和踏实,相比他的拳拳之心和赤子之情,那些质疑者应该自惭形秽。”
为280位烈士尽孝心
今年1月13日,“文明的感动”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现场,主持人白岩松问原立宪:“你是在用情感做这件事,这种情感是被什么触发的?”原立宪回答:“陵园里的280多位烈士,他们来自于全国19个省份,种种原因,他们的亲人无法赶来纪念。那么我就把自己当做他们的亲人,尽一份孝心,尽一份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原立宪表示,面对不少采访,他都保持低调的态度,希望尽可能地弱化他自己的形象,只突出他修陵的本身意义和终极价值。
“通过我的这件事,可以把大家潜在的民族意识一下子激活”,原立宪说,“相当于买了一盘鞭炮,如果不去点它,它自然不会响。但是点了,它就响了。中国人都是中国的一份子,自生下来那天,就像要吃奶的本性一样,根深蒂固存在着爱国意识。我所做的,不过是呼吁大家,把这种潜在的爱国意识挖掘起来,并升华和延续。”
“我会用毕生的精力管理好陵园,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烈士们守好墓”。采访最后,原立宪将这个心愿说得斩钉截铁,脸上之前的焦躁消失了。来源:《记者观察·民声》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