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征文
我谈改革开放的30年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动员亿万职工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的精神上来,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
全总宣教部与本报于2008年3月至8月联合举办全国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征文活动。
征文以《全国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征文》为总栏题,分“我谈改革开放的30年”、“我为和谐做贡献”、“以人为本之我见”、“我体验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家谈”5个专题进行,欢迎各地基层单位和职工踊跃投稿,积极参与。在本报刊登的稿件,还将在人民网(https://www.people.com.cn)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或专栏上发表。
从今天起,本报刊登第一个专题的征文稿件,敬请关注。
书籍、书架、书房变迁曲
闻一平
四季交替,社会发展。然而,我能感觉和享受到的是与我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对我也是最重要的书籍、书架和书房的变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30年来我生活变化的轨迹。
说起书籍,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就养成了爱书、购书和藏书的习惯。我读书和藏书并不是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是为了学知识、增乐趣。可那时的书籍品种稀少、印刷粗糙、装帧简单、价格低廉。虽然,书籍的价格低,但自己收入较少,所以,我只能节衣缩食,有选择的购买书籍。因为,那时收藏的书籍不算多,加之受居住条件所限,就用我父亲用过的1米高的小旧书架,摆放我的几十册书籍。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自己的家庭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全家人的工资都有所增长。记得我1983年结婚时,父母问我新家需要什么大件家具?我坦率地说: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想有一个新的大书架。于是,父亲特意请朋友购买上等的好木材,为我做了一个精致的大书架。虽然,结婚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书房,但看到新旧几百册书籍都放进崭新的两米高大书架里,真有一种“家有藏书我快乐”的感觉。
时光荏苒。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使各方面事业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图书出版业同样日益繁荣,各大书店和路旁书亭、书摊的书籍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文人爱书,随着工资的不断提高,我也有更多的余钱购书了,家中的书架也日渐“膨胀”,而居住的空间却显得小了。好在自己供职的单位给我分了新房,那是在1995年,单位分给我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居住宽敞不说,关键是圆了我的“书房梦”。
妻子最懂我,新分的房子只是简单地装修,而她却拿出自己几千元的“私房钱”,为我购买了一组名牌高档大书架。书架从单体发展为群体,已收藏的几千册书籍都进了书房。书房,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书斋是生长的。”是啊,我就从小书架、大书架进而群体书架,直至书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工资又增长了,有了更多余钱买书。如今,我家书房的三壁墙从地板到天棚都是书籍,已达万余册。这些书,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是十几年前的书籍所无法相比的。正所谓“一生勤苦书万卷,黄金散尽为藏书。”
坐拥书房,轻抚卷帙,感慨良多。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难忘岁月,我的书籍由少到多、书架由小到大、书房由无到有,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老百姓的实惠愈来愈多……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喜逢盛世,安居乐业。惟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能与时代共鸣、与祖国同行。
(作者系长春市总工会宣教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