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培训机构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软肋发起了“冲击” 记者许俊文图 |
□首席记者张可丹实习生宁甜
核心提示 和大多数学校喜欢优秀学生,择优招生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专门“择差”而教。
“问题学生”的转化令家长及传统公办学校教师感到头疼,渴求为这类学生寻找一条转化道路的家长可谓用心良苦。公办学校不愿接收,工读学校不肯去,“问题学生”为民办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招生良机”。近段时间,陆续出现在市场上的一些民办“择差”教育机构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发起了“冲击”。
他们专招“问题学生”
近段时间,记者发现,在郑州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行为矫正班、青少年素质培训机构,其接收对象都是小学至中学的“问题学生”。
这类培训机构对招生对象直言不讳: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心理抑郁、厌学、离家出走、上网成瘾、早恋、有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
据了解,这些培训机构收费高昂,收费标准基本都在每生每月千元左右,而一家专门接收中学生的全封闭教育机构更是开出了半年学费1.8万元的高价。尽管如此,此类培训机构仍旧不缺生源,为一些正在为此类孩子感到头疼的家长找到了解决渠道。
“差生经济”繁荣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据郑州市一家行为矫正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此类办学机构应运而生主要是钻了“问题学生”无处可去的空子:公办学校里的“问题学生”通常会遭遇劝退、停课,而目前接收这类问题学生的公办学校只有负责初中段教育的郑州市第99中(原郑州市工读学校),对“工读”不认可家庭的孩子或是非初中段年龄的学生,面临的出路就是待在家里或到社会上游荡。“以择差为名的教育培训市场其实就是补在公办教育漏洞上的一块补丁。”
矫正方式五花八门
穿着一身名牌的少年王宁在中牟县城开始了一天的赚钱体验。一周前他走进了位于中牟的一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学校生活。让学生自己打工赚钱是这所民办学校的一种训练方式。学校要求,学生一天体验要赚到10元钱,并且为自己和跟随教官找到饭吃。
“你们这里要人打工吗?”在一家洗车行门前,王宁询问。洗车行的主人同意接收王宁,双方谈好,至下午5点为止,洗一天的车,王宁可以得到2元钱和一顿饭。王宁同意了,“只要不让教官饿着就行,要不我多没面子。”
跟着工人学会了洗车,来一辆车,王宁就跑前跑后擦洗,他说:“这活可真辛苦。”来这所学校前,王宁一月的零花钱是2000元,今年刚过的13岁生日当天,他请朋友们花去了4000元钱。“以前我花钱的时候觉得很痛快,今天赚钱才知道钱来得这么不容易。”
中午的饭是一个玉米面馒头,王宁舍不得吃,先递给教官,俩人推让了半天,王宁把馒头分成两半,一半递给了教官,另一半自己大口吃了起来。
乱花钱、逃学、上网。王宁6岁时父母离异,自幼跟随做生意的妈妈生活。从德国回来后,他在一所初中读书,出手阔绰。爸爸送他到这所学校的目的是想把他一身的毛病纠正过来。
在这所学校,有多名和王宁情况类似的青少年。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7岁。除了打工赚钱体验外,学校还对他们进行军事化训练、拓展训练以及长途拉练。“学会吃苦,知道感恩”是这里的教育理念。 在郑州市一家“人格与智力训练营”里,10岁男孩赵立在接受着另一种训练。爱动、脾气暴躁、常和同学打架、成绩始终最差、多次被学校点名批评……妈妈为他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安静努力地学习而寻遍名师无果后,把希望寄托于这家社会培训机构。
对于赵立的行为矫正方式较为特殊。先让他尽情把情绪发泄出来,由他把门跺开,在屋里奔跑、摔东西……之后,再为他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他安静下来……
记者发现,招收“问题学生”的此类训练班的名称五花八门:心理培训机构、第三方教育、行为矫正班……这里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种:在校读书的小学生、被公办初中劝退而又不肯到工读学校继续接受教育的初中生以及被开除的高中生。
而各培训机构几乎都宣称,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与孩子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并感化他们,使之行为正常起来。
教育方式存有争议
据了解,不少此类机构的创办者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因此一些教育方式常会引起争议。中牟一所培训机构有教官24人,招收了23名学生,一位教官紧盯一名学生,24小时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做的目的是随时盯着这些学生,以防他们逃跑或是训练时走神。”
该培训机构的特色课程是体验式教育,即经常让学生自己外出找工作,从而锻炼其社交能力以及独立意识。
这所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打工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底意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才会有重新回到学校的愿望。”但这种“社会打击”教育观首先在教官那里引起分歧。
有一次,一名学生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在饭店打工的工作,讲好一天会得到5元钱。学校负责人嫌老板给的钱太多,要求教官和老板私下说明情况,让老板在最短的时间把这名学生辞退并且不给一分钱。他的这一提议使得这名学生的教官感到不满,教官认为这种做法太没人情味,“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也在努力做这份工作,人为把他辞掉已经有些过分,还不给一分钱,这会不会让学生对社会失望而产生一种负面的教育效果?”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教官辞职离去。
“经常会有一些教官觉得不能适应选择离开的,但我坚持这种教育方式。这种学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离开父母、不学知识完全可以独立,只有不断挫毁他们的自信,才能让他们重新树立一种正确的目标。”这位负责人说。
“问题学生”走向何方
14岁的林琳在一家培训机构已经学习了半年。昨天是她毕业的日子。老师对她的评价是:“转化得不错。”
尽管才14岁,但自升入初中以来,林琳已连续从周口到郑州换了3所学校。
林琳说,事实上,她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不错,父亲是单位领导,母亲脾气暴躁。小学六年级时,因对妈妈的严格管教很反感,她交了第一个男朋友,“就是想气气妈妈”。
升初一时,父母通过关系把她分配进了一所热门初中的重点班,因为成绩跟不上,林琳一直觉得很自卑,并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经常结帮打群架。和老师发生摩擦后,她被劝转学。“转到第三所学校后,上了3天课,我觉得自己跟不上,不想让同学看不起我,就偷了妈妈50元钱,跑了。”
以后的4个月里,林琳和在社会上认识的朋友们每天出没在网吧、台球厅,钱花完了回家拿,之后再走。 “小的时候妈妈脾气不好,我一做错事,她就打我。后来我爱打架,也是受了妈妈爱打人的影响。”林琳说,她进入初中后,如果没有进入重点班,也不会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问题学生”的想法类似: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觉得父母管得过严或是过松;不喜欢学校的环境,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常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正是因为传统学校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做得不够,才会导致目前市场上为这些培训学校留出空间。”我省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一些学校认为是“负担”的学生,其去向是个问题。
目前在郑州市,唯一接收“问题学生”的公办学校是工读学校。初中学校可以建议“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读书,学生在原校保留学籍,转化好后由工读学校推荐回到原校。一些家长又对“工读学校”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不少民办“择差教育”机构有了一定的市场。
培训机构良莠难辨
据了解,目前的所谓行为矫正培训机构,首先打出的是“心理牌”。招生机构都称,他们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从事这种心理行为矫正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从业资质。但在郑州市不少类似的培训机构采访后,记者发现,很多培训班所聘用的老师并没有取得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有些老师是一些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从未做过心理辅导工作,仍旧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在培训班里施教,有些培训班聘用的是曾从事过医疗工作的大夫。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事实上,对于“问题孩子”的教育,目前在全国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办法。很多人在研究对“问题学生”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是在做教育实验。对“问题孩子”而言,如果教育方法不得当,引导方式不正确,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尽管目前“问题学生”的培训机构难辨良莠,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本应该在传统学校里,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本文涉及学生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