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谭江琦)我省实施金土地工程两年来,新增耕地近35万亩,250万人直接受益。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昨(26)日在成都市调研时指出,金土地工程成效远超过预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启动点和现实载体。
要推广成都经验,让金土地工程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地从哪里来、怎么用?蒋巨峰一行看到,通过归并零散地块、坡改梯、改良土壤、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等手段,项目区新增耕地13
%左右。各项目区建起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津县新平镇引来台湾企业种植火龙果;金堂县栖贤乡引来东北老板,现代化大棚、以色列滴灌设施、国外良种,颇具设施农业气息。
人往哪里去?向城镇或聚居点集中居住。新津县金华镇清凉社区和方兴镇花碑社区,小楼林立,文体设施齐全,还提供劳动保障、关爱留守儿童等服务。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或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些企业把部分工序放进社区,中老年人找到了活干。花碑社区60岁的王晓文边缝制包装袋边对蒋巨峰说,他每天能挣二三十元钱。
收益怎么花?直接服务于农民。新增耕地留给村集体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用于日常管理、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等。栖贤乡向前村村民有了养老和医疗保险。项目区农民除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务工收入外,有的还能从产业化项目中分红。新津县新平镇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蒋巨峰说,金土地工程发端于土地整理,但意义绝不止于此。成都的创新实践有五大启示:一,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通过配套建设和综合治理,土地质量优于整理前。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上规模的土地引来龙头企业,实现了生产组织方式、种植方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三,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转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四,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
土地成为“第一车间”,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服务业兴起,这些都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五,壮大了集体经济,并为基层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蒋巨峰指出,全省各地金土地工程实施进度不一,认识程度也有差异,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总结推广成都经验,使金土地工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启动点和现实载体。在组织、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主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与化解农村突出矛盾相衔接。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分类指导,认真查找、积极化解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陪同调研。省政府秘书长于伟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