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电视竞选开锣
“改革开放30年,可能又有一些新的条条框框形成了。打破传统的干部选拔模式,运用电视直播,就是一种思想解放的体现。”
胡军华
昨天上午,南京正局级干部公推公选电视直播出现了冷场,第一位候选人演讲完毕进入提问环节后,现场200余名观众一片静默。
备受关注的“中国式”电视竞选,就这样略显青涩地迈出了第一步。从官员在电视上公开述职,到候选人上电视PK竞选,思想解放正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带来一个又一个可喜的突破。
电视竞选:南京先行
全程参与南京正局级干部公推公选的南京广播电台记者房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第一位候选人是竞选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的刁仁昌,现任劳动局副局长,他发表了5分钟的演讲后,按程序应该由台下观众提问,但是一开始出现了没有人提问的场面,比较冷清。”
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看到了现场的尴尬,在问了刁仁昌养老金调整的问题后,现场再次归于沉寂,沈健无奈又问了第二个问题。
房婷分析道:“可能大家对电视直播公推公选这种新的形式比较陌生,觉得不太好意思,大家都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主持人问了几个问题以后,就有人陆续开始提问了。”据她介绍,随后的候选人上台时,发问的人越来越多,候选人的回答也很充分,都能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与台下观众对电视直播的不知所措相比,台上角逐南京市4个局长职位(劳动局、药监局、旅游局、市级机关管理局)的16名市管副局级干部也心中忐忑,房婷说:“候选人肯定都会有紧张的情绪,特别是这种第一次电视直播的形式,以前面对的是台下的观众,现在还要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虽然从他们的发言里你是听不出来紧张的。”竞选南京市药监局局长的王首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当选比组织任命会压力更大,因为这是当面对群众作出要解决一些问题的承诺。
根据南京市委组织部向本报提供的材料,电视直播正局级干部的公推公选在今年 2月下旬已经正式启动,南京确定市劳动局、药监局、旅游局、市级机关管理局4个局长职位由16名市管副局级干部进行竞争选拔。
16名候选人的名单在出炉前已经经过一轮票选。南京在2月下旬召集全市正局职以上干部等300余人举行首次民主推荐,进行票选,确定了16人名单。按照南京市组织部门确定的程序,16人名单出炉后,进行电视直播的演讲答辩和二次民主推荐。
参加电视直播答辩会的人员来源广泛,包括南京市委等四套班子的领导与主要负责人,南京市劳动局等4个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南京市出席十七大和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代表和委员,部分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等,共240多人。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相关部门、南京市公证处也派人应邀出席。答辩会没有设置考官组。所有与会人员既是考官,可以向竞争人选提问;又是评委,演讲答辩会后填写测评表,对各位人选排出名次。测评排名前3位的人选,再提交南京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分别进行差额票决。
纠偏“考试定终身”
南京在干部的公推公选方面素有传统。据南京市委组织部介绍,1995年10月南京首次进行了干部公开选拔。2004年4月、10月,南京市公推公选市政府秘书长、粮食局局长人选和5名区长、熊猫集团总经理人选。2006年6月,南京首次公推票决3名区长和市人口计生委主任人选,实行两轮民主推荐与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相结合。
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邵建光告诉本报记者:“南京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公推公选搞了很多年,制度方面也逐步在完善,干部对这个认同度也比较高。”
电视直播是对南京已有公推公选干部形式的突破,邵建光介绍说,公推公选的形式以前就是笔试、面试、组织考核三大块,这样有一个缺陷,可能会形成不少考试一族,他们的反应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总体来看,公推公选干部都是质量不错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能力平平的进入了领导层。”邵建光表示,“电视答辩的形式对干部的综合素质可以进行很好的考核,这种形式是国外政治生活很多年的实践结果,我们现在把它借用过来以后,对全面考核一个干部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避免了过去考试定终身的情况。”
邵建光认为,电视直播干部选拔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民主的前提是公开,这是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政治的核心是用人,人是最关键的。我们改革开放30年,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模式,现在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可能又有一些新的条条框框形成了,又到了冲破原来模式的时候。”
“比如说干部选拔体制,就那么一些形式,现在老百姓不满意了,测评、考试、面试、组织考核,通过这种方式选出来的人是不是最佳人选?老百姓心里没底,说句老实话,可能我们组织部门的心里也没底。”邵建光说,“在这种情况下,打破传统的干部选拔模式,运用电视直播,这就是一种思想解放的体现,也是思想解放的一种成果。”
期待更多普通人参与
在南京的新闻门户网站“龙虎网”上,一些网民在为这次电视竞选叫好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担忧:“几位演讲者的表演都是好的,这种方法是能够选出能说会道的人的,但目前重要的是研究如何选拔出实干家。选领导不应只注重口才,而要更加看重是否实在、实干。组织部门要有自己识人的本领,不能简单地看候选人的表演,或是参会者的评价。”
邵建光的看法则相对乐观,“能说会道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们很多干部不会和群众沟通,在语言上不过关,而能说会道正可以考验一个干部的思维能力、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他进一步指出,这次竞选还设置了现场观众提问环节,这就能够考验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候选人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会了就行,还要处理很多突发事件,这方面对我们干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像在某些地方,曾经有一些小问题演变成了群体性事件,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干部不会处理问题,不会和群众沟通,本来能够化解的矛盾结果未能化解。电视答辩可以全面体现候选人的综合素质,目前来讲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
不过,邵建光也提出,电视竞选干部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他说:“这是第一次,很多问题要做完以后才能发现。电视答辩应该有更多、更广泛的普通民众来参与,现在通讯手段比较发达,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的形式加强互动,让老百姓来表达,形成更大的压力。干部觉得压力大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体制越来越好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