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3月27日一早,李家祥匆匆赶往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作为基层机关一名干部,他将同200多名代表一起,成为4个局长职位电视答辩的评委。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他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我有自己的原则和关注点,我最看重竞选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他们的责任感,这些能体现出他们是不是一个好官,我要为南京市民选一个好官。
”
在将近4个小时的演讲答辩会中,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直播的网民达20余万人次。自2月份南京市决定用“公推公选”的模式选择47名市政府组成人员的消息传出后,媒体的焦点就对准了南京。南京政府拟定参与4个局长职位竞争的16名人选逐一登台,进行现场公开PK。竞聘者坦言,竞聘直接面对公众,如果当选了,比任用制的压力更大。我们会有种使命感,要对信任我们的人负责,对民众负责。
候选人辩论 新闻背景:江苏公推公选制度由来已久
有评论认为,昨日南京16名选手PK的现场,是江苏省公推公选制度的一次高潮。
自2003年起,公推公选制度就在江苏的官员上任程序中陆续出现。2003年12月17日,吴晓东被江苏金坛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金坛市代市长,成为全国第一个公推公选的代市长。2005年,江苏省又公推公选省管干部,曾有122人成为20个公选省管领导干部职位的面试阶段人选。
2月26日,南京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为了“让南京市民对政府更有信心,更有主人翁的感觉。”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提出领导干部跟老百姓联络的方式要现代化,如市长热线、政府博客等,干部们要结交“群众朋友”。并提出“跑官要官”不如“跑群众”的思路,决定采用公推公选的方式产生市政府47名组成人员人选,其中包括民主推荐4名区县委书记人选。
程序:16人选竞聘4个局长职位
8时30分,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答辩会进入倒计时。除了筹备大会的政府工作人员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纷纷架好摄像机,打开笔记本,握着录音笔。
这次公推公选启动以来,已经产生南京市政府组成人员34个职位的留任人选,7个职位的交流人选以及PK的4个职位的16名竞职人选。此前,记者同南京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聊天时,其认真地谈起:“这确实是一种制度的进步。没想到关注度如此高,如果全国的媒体都来,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参加答辩的16个人选被“隔离”在演播大厅旁边的一间屋内,这些人,有些是区委书记或副局级干部。其中女干部3人,党外干部1人,平均年龄47.7岁,年龄最大的57岁。
他们在自己答辩之前,不能看到其他竞聘人选的答辩过程,只能默默耐心等待。“电视直播”以及现场答辩氛围对这些从事政府工作的干部尖子来说,仍造成了一种特别的威慑力,以致大多数PK者在事后对记者说,“非常紧张”。
勇敢走向演讲台,票数决定一切 南京市委组织部长王奇在PK开始前为他们打气:“勇敢的走向演讲台,挑战自我,接受评判。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都是今天的主角,我们向你们表示敬意,今天没有失败者,今天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拟竞聘的岗位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等4个职位,每个职位有公推公选的4名候选人竞争,在这“四进一”的角逐中,电视直播答辩只是其中一个项目,之前有“组织考察”,这16名人选在民主推荐中得票都比较靠前。这次PK后,他们还将面临二次民主推荐以及市委常委会,市委全委会分别差额票决。电视直播答辩表现以及现场投票的结果将对最后的胜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南京市政府曾肯定地透露说:“票数决定一切,拟继续提名的,得票均列提名职位第一。”
自我演说+现场提问=10分钟 答辩会上,每人发表个人演讲5分钟,回答现场即时提问5分钟,这5分钟内要回答两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两分半钟时间。
答辩台上,坐着一位声音洪亮、仪表儒雅的主持人,他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曾多次担任省、市公推公选公开选拔工作的命题专家和主考官,作为公推公选的历任主持人,他对维持现场的气氛很有经验,当发现气氛有些紧张和严肃时,他会停下正式的程序,呼吁在场人员“给PK者一些掌声”,以资鼓励。
坐在观众席上的人,包括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代表以及普通群众,有240余人。在一张与会代表名单上,中国石化、飞利浦等大企业代表在列。这次的PK并没有设定特定的考官组,所有与会人员都是考官,每个人都能够向竞争人选提问,每个人又都是评委,他们每人手持测评表,在答辩结束时,对各位参与答辩的人选排出名次。江苏省委组织部的人也在场进行观摩,同时,南京市公证处工作人员也出现在现场。 (来源: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