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蓝图
何长工率团回国后,刘亚楼参加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他对代表团所提从苏联空军抽调一列修理列车(流动工厂)方案甚表赞赏,说这样就能做到哪个机场的飞机被打坏了,修理列车就开到哪里去修理。
5月,根据中苏航空协议,中国向苏联租赁的“修理列车”(流动工厂)开到沈阳飞机厂。修理列车有十节,上有150多名苏方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及配套齐全的修理设备。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沈阳飞机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很快掌握了苏式飞机的修理和零配件制造技术。
继苏联的修理列车(流动工厂)开到沈阳,苏联政府根据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的协定,派来了设计人员,送来了设计器材、资料等。在他们的帮助下,中国继沈阳之后,在哈尔滨、南昌、株洲等地建起了一所所现代化航空工厂。
周恩来主持的航空工业上马会议召开一年后,1951年12月10日,还是在中南海西花厅,刘亚楼和那些最先商讨如何建立中国航空工业的人们,又被周恩来召集来开会,国家计委副主任李富春、副总参谋长粟裕也参加了,讨论航空工业3至5年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发展计划草案。
一个多月前,也就是10月30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协定:苏方答应援建中国6个修理厂及其所需技术资料、设备、材料、配件等,并派遣专家、顾问来华,支援总金额为3000万旧卢布。
有这个好消息铺垫,这次会议内容更显得令人亢奋、令人陶醉。根据计划草案,航空工业转向制造后,修理与制造分开,拟建立8个修理工厂,连同修理设备都移交给空军。这次会议还决定创办一所专门的航空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后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富春对刘亚楼说:你这个空军司令可真行!
刘亚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空军缺飞机,朝鲜战场缺飞机,没有飞机,我还不是个光杆司令!
是啊,他怎能不喜悦呢,一年前在这里是讨论要不要搞航空工业,如何搞航空工业,3年后就能看见自己制造的飞机了,空军飞行员就能驾驶着中国造战机巡逻疆土参加作战了。
会上,周恩来作最后定夺:就按照你们提的计划办!这个计划完成之后,就可以生产3600架飞机了。
周恩来看了看刘亚楼:在这个数量中,歼击机、教练机、运输机等各种飞机所占的比例,要请空军审议一下,看是否符合军委有关规定的比例关系。计划中海军所需要的飞机应考虑在内,海军与空军的比例是20:80,海军组建21个团,空军88个团。最后,周恩来宣布:同意再向苏联聘请25名专家,完成这个计划需要的人员、资金等,由富春同志办理。看来,需要的资金折合成小米50亿斤可能就够了,但我们准备拿出60亿斤办航空!
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方案,周恩来的话音刚落,小会议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蓝图,在中南海诞生了。毛泽东很快批准了此方案。
1952年5月18日,中央军委做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这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一份重要文件,确定了航空工业建设的方针、原则和规划。
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