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贵如金。图为去年7月26日,一名销售人员在上海久光百货地下的鲜品馆展示袋装日本大米,每小袋2公斤,售价在188元至198元不等。本报记者伍婧丹/摄
中国水稻专家驳斥日本“越境污染说” “如果中国大气污染物导致日本大米产量下降,那么中国沿海省市的水稻产量下降应该更为严重,事实却并非如此”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中国越境污染造成日本海沿岸的稻作收成减少10%。”
3月21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读卖新闻》抛出了这样一条报道。
文章言之凿凿地称,这是日本最大的环境粮食问题研究机构——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在日本农业气象学会上发表的调查结果。其依据是从韩国东海的日本沿岸和距离此处30公里的内陆农地中各选了一个地方,就1980年至2005年的大米产量进行了比较。“这是第一次力证从中国涌来的大气造成的"越境污染"问题对粮食生产产生了影响。”
但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中心首席专家朱德峰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却驳斥道:“日本的这一说法完全是想像和推测。”
声称中国臭氧令水稻减产 《读卖新闻》的报道称,日本专家们挑选了品种和使用化肥一样的农地。新泻、大分等临近东海的日本沿岸地区由于光化学氧化剂浓度急剧提高,去年曾发布了警报。对2001~2005年的5至9月份大气中的光化学氧化剂的平均浓度进行比较后发现,沿岸地区为0.045PPM(百万分之一),高于内陆地区的0.031PPM。调查结果显示,沿岸和内陆的光化学氧化剂浓度都出现上升趋势,但沿岸的上升速度达内陆的2倍。
该报道解释说,光化学氧化剂是指夏季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污染物质,主要成分臭氧会妨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缓慢。
接下来,《读卖新闻》罗列了一堆数据作为大米减产的证明。1980~1996年,日本沿岸地区农地每平方米的大米产量平均为588克,但1996~2005年减少到560克。相反,内陆地区农地则从577克增加到609克。调查结果显示,前十年一直保持优势地位的沿岸农地产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逆转,2000年以后一次也没有超过内陆产量。
中国沿海水稻连年增收 “如果说中国飘去的大气污染物导致日本沿岸地区大米产量下降,那么,中国沿海省市的水稻产量下降应该更为严重,韩国可能也会受到影响。”朱德峰说,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在回复给本报的电子邮件中,这位中国水稻生态生理和栽培专家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按照《读卖新闻》选择的两个时间段列了一个表格,对中国上海、江苏、浙江的大米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这些中国沿海省市的大米产量全部都在增产。上海市从423克增加到528克,增幅达25%;江苏省从452克增加到544克,增幅达21%,浙江省从372克增加到420克,增幅达13%。
朱德峰据此认为,日本专家的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夏季污染物吹到日本可能性低 此外,朱德峰也表示,尽管臭氧会引起减产,但水稻的产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高温诱导水稻籽粒不育。而沿海地区台风也会引起水稻倒伏及低温导致结实率低。”朱德峰说,水稻产量的增减还受生产技术水平、病虫、土壤地力等综合因素影响。
除却这些原因,中国大气污染物究竟会不会漂到日本现在还是个疑问。朱德峰对此解释说,“中国沿海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沿海一带盛行偏北风;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沿海一带盛行偏南风。夏季北部沿海吹东南季风,南部沿海主要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稻生长季节在夏季,所以按照风向来讲,中国的大气污染物吹到日本去的可能性极低。” 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