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3月31日电(记者桂娟 桂涛)在我国即将迎来第一个拥有3天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之际,著名民俗学家、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说,清明节的主体内容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而是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讴歌春天,尽情欢乐,身心健康,才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文化主体。
他说,记取祖先的辛苦,缅怀前辈的功德,确实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如果仅仅去扫墓,清明节的意义,实际上是在被消解。
谈起清明节的由来,高有鹏说,清明节是我国农耕时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节日,它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宗教活动祓禊之一的水禊,神话传说中曦和浴日的故事便是其踪影,即上巳节晨起,人们到河边沐浴、求得清新的娱乐活动。
“后来它融进了祭祀祖先、怀念故人、种植树木等内容,既有原始信仰后土崇拜等内容,又有灵魂崇拜和农耕生产的内容。”高有鹏说,“特别是在春秋时期,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形成了清明日不举火而寒食、插柳戴柳的具体阐释,流传最为广泛。”
高有鹏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片面化,懂得民俗节日的历史,完整而生动地恢复与重构民族节日系统,才能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积极意义。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重构民族节日系统,应该尊重“礼失求诸野”的文化发展规律,从重视民俗活动开始。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插柳”“清明戴柳”,这些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更是提醒人们要常怀报恩之心。清明的相关传说,丰富了节日的内容,并使传统不断获得广泛、持久与必要的社会支持,以民俗教育的形式使社会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
高有鹏建议,清明节期间人们可以走进陵园去悼念故人,祭祀先贤、先烈,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珍惜生命,珍爱人生。此外,可以自由选择体验快乐的方式,因为清明是春天的节日,领会春光的美丽与幸福,是清明的实质意义。
“没有快乐,节日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他说,“我们可以去郊游,去体验野外生存,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清新,去演习"仲春之月男女相会",去做骑马射箭、模仿播种、模仿狩猎的游戏,还可以去戴柳、插柳,去放风筝,去歌唱,去跳舞,体会各种亲近大自然的嬉戏乐趣。总之,走出斗室,走进大自然,让身体受到锻炼,让灵魂受到洗礼,让心胸更加开阔。”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