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要从观念上承认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通过国家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确实鼓励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技术工人,创新的设想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产业的升级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本报3月25日报道,为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今年开始,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大军中的佼佼者,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被誉为“蓝领精英”。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怀揣“绝活”,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比如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一钩准”、“一钩净”、“二次停钩”和“无故障运行”等“绝活”被推广后,成为青岛港的新技术优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技能人才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个数据是30%。
就技术创新而言,企业是主体,一线职工的参与十分重要。保护一线职工的积极性,鼓励一线职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依然面临在一些行业重奖找不到高级技工的尴尬局面,民间也流传着“三个穷高工,抵不上政府机关一个勤杂工”的说法。因此,随着我国大规模工业化时代来临,我们需要通过各项措施抹平科研人员与高技能人才、白领与高级蓝领之间的鸿沟。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政府特殊津贴是一种极高的国家荣誉,当高技能人才被纳入奖励范围时,我们对人才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新的飞跃,即我们不仅要从观念上承认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通过国家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确实鼓励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国家奖励具有强大的导向和示范意义。从1990年开始实施的给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十多年过去了,在“跨世纪人才战略”、“长江学者计划”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得到全面提升,“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需要全方位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如授予这些高技能人才“劳动模范”等先进称号,对营造“劳动光荣、尊重劳动”氛围发挥着显著的引导作用。从2006年开始,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增加了对一线工人创新成果的奖励。两年来,已有一汽大众工人王洪军、上海宝钢工人韩明明和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王军、沈鼓集团工人杨建华、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王子纯的创新成果分别获得2006年度和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无疑是从鼓励技术创新层面,对一线技术工人价值给予的充分肯定。
提升“金蓝领”的身价,让当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同样很体面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