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有媒体报道,对于最近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些观众表示,“动不动就是意大利歌曲什么的,听不懂!”对此,著名音乐人陈小奇日前也忍不住炮轰央视青歌赛与市场脱节,“中央电视台的歌手大赛为什么歌越来越难听?原因就是他们都在追求技巧,所以就没有那么通俗上口,没那么好听了。
”不少观众也坦言:“怎么在青歌赛上,选手就唱不出一首贴近百姓心窝子的歌呢?难道比赛就只是为了获奖?就不能顾及一下电视机前那千万双注视你的眼睛?”对此,有专家表示,通俗易懂的歌曲经常没有什么技巧性,而为了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演唱功底,一些选手在选歌时只选难的,只侧重于音质、音色、音准、呼吸、节奏等声乐技巧的展示,忽视了与观众情感的交流。
其实,关于这一点,两年前就有人提出过,青歌赛演唱应该多一些群众作风、群众气派、民族作风、中国气派。也就是说,不论如何表达,都应该让群众和观众得到真正的感官愉悦和精神愉悦,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让群众听得懂,觉得好。这种“走进群众心中”的艺术才是真正的经典艺术,这种扎根群众基础的歌手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这种具有群众作风和群众风度的演唱技巧才能得到相得益彰的双赢结局和艺术可持续发展。
当歌手们将表演对象投射到评委身上,而不是观众身上;投射到高分身上,而不是真诚身上;投射到功名身上,而不是激情坦荡身上,艺术表现力也就会大打折扣。投射到评委身上,歌手会拼命选择难度大、技巧性强,甚至用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文歌曲表现美声唱法魅力,用过分的拖腔表现气息绵长,容易出现炫耀技巧的倾向,平实作风就会受到抑制。投射到功名身上,歌手就容易将歌唱当作艺术道具,获得大奖,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情真意切,因为精神紧张,难以达到气息的流畅,艺术水准则大打折扣;投射到高分身上,演员就会将评委当作“艺术的唯一”,评委的好恶标准就是最高的艺术标准,出现谄媚评委,冷落观众,不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现象,观众成了多余,艺术就会留下缺憾。
这种所谓的金牌选手已不是金牌,而成了“自我砸牌”;这样的艺术已不是真正的、人民的、情感的艺术,而成了“倾斜的艺术”;这种经典艺术已不是“演绎艺术”,而成了“卖弄技术”,这种所谓的精华艺术已融合太多虚伪和矫揉造作的成分。所以,它所训练、选拔出来的艺术家很有可能是“技术艺术家”,而不是货真价实的人民艺术家。作为国家级的重要艺术赛事,青歌赛的这种不良倾向值得关注。
当然,作为重大比赛,适当增加难度和技巧性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技巧无论怎样高、难,都必须有坦诚的情感和爱戴来依托,技术只是道具,真情才能永恒,都必须立足于苍生大地和高天厚土,借助技术开发,让艺术情感、艺术灵感和艺术翅膀飞向更加高远辽阔的地方,借助艺术的想象力让技术得到成为艺术的锦上添花。就像去年的民族唱法金奖获得者刘和刚,演唱水平高,吐字清晰,高音区演唱声音通透、嘹亮、醇美、自然,这就是一种技巧表现,可是观众并没有觉得“距离远”,而是觉得“非常亲切”,因为他的选曲《父亲》触动了观众和评委们共同的“点”,那就是博大精深的爱。所以,真正将技术技巧和艺术需要达成不留痕迹的结合,这恰恰是歌手艺术观的一个表现,能够做到天衣无缝的结合,更是艺术能力的高超,而不是一味成为“炫技派”。
所以,希望下一届的青歌赛,不妨将艺术追求和艺术态度也纳入对歌手的考核内容,借此培养歌手们歌唱技术的艺术化,而不是相反的歌唱艺术的技术化,让艺术走向呆板和冷落,远离真情和观众,这实在不是观众想看到的,也违背了艺术客观规律。
雷振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