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3月31日电(王东明、吴德超、李洪春)129个检测项目1000余个标准,平均80%的淘汰率……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们对空军飞行员的了解多半来自招飞中复杂而严格的全面检测。
招飞全面检测如何组织?都有哪些项目?怎样进行?新华社记者日前走进空军负责招飞区域最大的空军招飞局南京选拔中心,亲身体验了全面检测的全过程。
全面检测耗时:3天 全面检测分体检和心理选拔两个阶段。体检包括眼科、内科、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7科;心理选拔包括基本能力测试、特殊能力测试、室外活动观察和专家面试3项。
南京选拔中心主任陆益告诉记者,体检采取单项淘汰,通过的受检者还要进行一次复查,2次合格者参加心理选拔;通过全面检测一般要用3天时间,检测期间受检者的食宿和来往路费由选拔中心负责。
“招飞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正常人中选拔飞行员,全面检测各项标准都在基于航空医学理论等得来的人体正常值范围内,只不过它更关注飞行适应性。”陆益说。
眼科:不为人所知的隐斜检测 受测者在眼科除要进行眼底、屈光度、视力等检测外,还要进行一项隐斜检测。
隐斜检测要在像一副大“眼镜”似的隐斜检测仪上完成。记者透过“眼镜”看到了一条静止的水平黑线和一个黑点,然后旋转“眼镜”下的旋钮将黑点重合到黑线上,这样就算检测合格。
眼科主任张时斌告诉记者,隐性斜视在外观和日常视觉功能上与常人无异,但在空中却会导致飞行员降落时无法对准跑道。
此外,与熟悉的E字视力表不同,招飞使用的是C字视力表,这是因为C字视标能更精确地反映视力功能;C字视标也不会出现E字视标现旋转后识别难度下降的问题,能更全面地考查视力水平。张时斌透露,C字视力表的1.0其实就是医学认为的正常人的正常视力。
外科:关键的脊柱 外科要检测身高、坐高、体表和关节灵活度,还要测量上、下肢长。这是因为飞行员要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上、下肢要达到规定的长度才能正常操作设备。
现代军用飞行器飞行时会对脊柱产生很大的压迫,某机型甚至要求飞行员能最大承受9倍的重力加速度,检测脊柱的生理弯曲、结构等就成为外科的重点。
记者双脚并拢直立,双臂向前合掌平举、弯腰,外科科主任黄韬韬仔细摸完脊柱后,说记者脊柱有侧弯、腰骶活动欠佳,“处在是否合格的边缘,还需要放射科的结论。”
放射科还负责排除肺部疾病、陈旧性骨伤等。放射科科主任徐红卫说记者脊柱的一节骶骨有隐裂,“这在生活中不是什么问题,但它在大载荷尤其是弹射跳伞时可能会导致骨骼破裂,这种情况不合格。”
神经内科:排查人工荨麻疹 内科有血压、脉搏、内脏触诊等检测内容,与普通体检基本相同。如果通过内科检测,还要进行心电图和B超检测。
神经内科则先通过谈话,判断受测者有无如昏迷史、三代内有无精神病史等;然后通过检测瞳孔、面部肌肉等来判断神经反射是否正常。
记者没有想到的是,神经内科还要检测人工荨麻疹。科主任韩继泉介绍说,皮肤被稍用力的摩擦、挂划后,正常人只会出现红印并很快消退,人工荨麻疹却会造成皮肤长时间的隆起甚至水肿、水疱,“飞行员的抗荷服在压力下会箍在身上,人工荨麻疹会给飞行员带来严重的身体不适。”韩继泉用一根像筷子似的骨针,在记者的前胸和后背各“留”下了一个“井”字形的划痕,红印几分钟后消失了,记者通过了检测。
耳鼻喉科:天旋地转的转椅 在耳鼻喉科,受检者要坐上转椅,闭眼随转椅沿水平面以2秒一圈的速度旋转45圈,靠在头托内的头部随提示音每圈左右摆动1次。
记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坐上了转椅,因为平时晕车,记者没有随提示音摆头。仅仅转了15圈,记者就因为恶心喊了停,眼睛睁开后觉得整个屋子都在转,下地的一瞬间出现了一种要摔倒的感觉。
医生告诉记者,如果加上摆头,人就会同时出现旋转和翻滚两种感觉。“这基本上就是飞行员飞行时的感觉。转椅考查的是受检者的前庭功能,绝大多数人做完后会出现眩晕、出汗、面色苍白等反应,如果受检者出现呕吐或反应超出了标准,就会被淘汰。”
心理选拔:“游戏”中的考查 心理选拔的基本能力测试,考查的是受检者的思考、理解能力。受检者在40分钟内通过人机对话答完计算机给出的300道试题后,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成绩。
戴上耳机,记者坐进了一个“机舱”样式的模拟器,开始了特殊能力测试。心理选拔科科长林琳告诉记者,操纵飞机时要手、脑、眼、脚、耳、嘴并用,这项检测考查的是受检者一心多用的能力。
“飞机”起飞后,记者面前出现了一个飞行员视角的飞行景象、一个红圈和另一架飞机。记者在用双脚踩在左右2个“舵”上保持“飞机”平衡的同时,要用右手控制操纵杆使红圈始终“套”住另一架飞机,左手还要根据耳机或屏幕出现的指示按下手边相应的按钮。一番手忙脚乱之后,计算机给了记者一个过得去的成绩。
而室外活动观察和专家面试,则由飞行时间超过15年的飞行员负责,通过组织室外活动和单独面谈的方式,对受检者的接受能力、人格特征、发展潜力等进行评分,并作出是否适合飞行的主观性判断。
这3项检测的分数最后被输入一个软件,由软件得出相应判断指标的成绩,再结合主观性判断,得出“上等”“中上等”“中等”“合格”或“不合格”的心理选拔结论。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