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4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清明时节,我国古代有放风筝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古人放风筝是为了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风筝,北方称为“纸鸢”,南方称为“纸鹞”,在东南沿海一带有“正月灯,二月鹞”之说。
风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匠师鲁班就曾制作木鸢,放上空中,三月不下。唐以后,木鸢才逐渐为纸鸢所代替。五代时,有人在鸢纸头上装竹笛,风吹竹笛,发出的声音很像乐器“筝”的声音,因此而得名。到清代,放风筝习俗更为盛行。
赵之珩表示,清明前后,放风筝是一种其乐融融的趣事。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晦气,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清明之后,过了东风的时令,就不太适宜放风筝了。所以这一时节,放风筝的人特别多。
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做不仅能带走所有的郁闷,而且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与此同时,人们还把放风筝当作锻炼身体、赏心悦目的健身活动。如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中说:“儿童放之(指风筝)空中,最能清目。”
专家还介绍说,风筝不仅是一种有益身体的娱乐玩具,而且还有它奇特的用场。古代人们就用它来传递信息,军事上也曾多次使用,是战争的武器。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