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饶3月31日电 3月27日,由山东大学考古系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伍在广饶县丁庄镇濒海区(距离渤海仅10余公里处)一片布满碎陶片的央子地里,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制盐遗址”,并对遗址进行发掘。广饶县自古就有“海滨之斥,饶有余盐”的美誉,现今“制盐遗址”的发现,更让这座城市悠久历史文化与“商周时期”对接。
遗址现场发现已久
据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介绍,考古队是在26日正式进驻此地的。
这处遗址是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近几年普查的时候发现的,由于当时工作条件及其他原因,一直没有发掘。今年,经过多次认真调查和充分准备,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由山东大学考古系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组成了24人的发掘队伍,从现在起对这一遗址进行发掘。
遗址现场地处沿海,位置比较偏僻,山东大学考古队成员王良智认为,该遗址发掘地在商周时期并非繁华地段,古人在此活动肯定有特殊目的。据长期的观察和资料分析可初步判断,这里可能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制盐遗址,而且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海盐生产的可能性更大。据王青教授介绍,“此地靠海,临近有百年历史的小清河,为当时海盐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交通便利。”
村里传有“将军帽”
当地村民也对此颇感兴趣。在遗址方圆1里地的开荒地上布满了碎陶片,对此当地村民不以为然。据了解,有不少当地村民曾捡拾到较为完整的器皿,形状类似于以前战争用的头盔,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将军帽”,破碎的陶片也被叫做“将军瓦”。在遗址现场参与挖掘的当地村民刘俊英说,“我家以前就有一个"将军帽",当时没当回事儿,用来盛些粮食什么的,随后破碎了,陶片扔家里边做了喂鸡的槽,听几位教授这么一说,才知道有考古价值。”
从遗址现场的情况来看,遗址所在地势较高,当地人称作“央子”,遗址所在地被称为“棘子央”,有村民讲,周围好多像这样的“央子”,其中就属“棘子央”碎片多。
遗址挖掘疑规模最大
此遗址出土文物价值不会很大,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及科研科考价值。王青教授说,“在国内,生产井盐的遗址挖掘较多,海盐遗址较少,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海盐遗址挖掘为数也不多。此遗址保存较为完好,考古价值比较大。”据介绍,该遗址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共划分了10个探方进行开挖。这里没有石油勘探开发等近代工业破坏,破坏不严重,保护程度较好,文化层比较厚,遗存比较丰富,目前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及丁庄镇、遗址所在村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清理出大量破碎陶片。预计明年、后年将进入大规模发掘阶段。
诸多制盐谜团有望解开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的海盐生产史《管子》里最早记载到春秋时期,有的文献也仅提到类似于“煮海为盐”的语句,东周更无制盐相关记载,造成长期以来专家对商周时期制盐情况不清楚。王青教授认为,这次发掘,有望解开商周乃至齐国制盐技术、古代诸国对海洋的控制方式、制盐工人来源及生产关系等多个谜团,如若有重大发现,将对研究我国古代制盐,特别是海盐历史及制盐工艺、盐政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李旭昊张云和张建文李丽)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