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来自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县市的54名农村姑娘,怀着新奇的心情,坐上了开往山东威海的火车,到一家服装厂务工。她们中80%都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过去她们最远只到过乌鲁木齐。
在新疆,大批农村青年在团组织的帮助下走上了外出务工、转移增收之路。
仅2007年,新疆各级团组织就直接组织转移青年劳力17.5万人,参与组织发动完成转移劳力31.6万人,使这些青年人实现人均劳务创收1650元。
一场“转移会战”让农村青年增收上亿元 古丽的家乡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伯拉克苏乡,除了农忙时,5个兄妹平时大都在家赋闲,全家12亩地种植棉花、玉米和土豆,每年仅获利1000元。
到内地务工成为农村青年致富的一条出路。当地团组织积极和内地一些企业联系,2007年8月,争取到首批40人务工的机会。
得知这一消息,古丽既兴奋又担心,自己从没出过远门,汉语水平也不高,去了内地能行吗?地方团组织找到古丽,鼓励她报名,并让她参加了汉语培训班。
古丽终于来到天津一家服装厂打工,工作半年多,就给家里寄去了近万元。
村里姐妹们通过和古丽电话交流,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很多人鼓起了外出务工的勇气。
一些基层团组织还将外出务工的橄榄枝抛向了国外。
据阿勒泰地区团委副书记陈科萍介绍,该地区的饮食、风俗与邻国哈萨克斯坦较接近,因此,团组织与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收集劳务信息,2007年6月送走了第一批100名赴国外务工青年。如今,在不到一年里,已成功输送出国务工人员近300人。
隶属团区委的新疆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长期将用工信息通过简报、新疆共青团网站随时向基层团组织发布。由乡镇、村团干部走村入户“一对一”、“面对面”地联系农村青年,将信息送到农村青年手中,再由乡镇团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转移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解决个体信息闭塞、对接困难、维权没有保障等问题,使散落在农村千家万户的青年人与劳务大市场紧密衔接。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去年由团区委组织的一场“百乡千村青年秋季转移增收大会战”,就使17万余名农村青年实现劳动力成功转移,增收上亿元。
给扎根农村的青年送上“白花花的银子” 在疏勒县疏勒镇二村一个普通的蔬菜种植大棚里,阿不都热合曼·玉素普的眼睛紧紧盯着葫芦瓜嫩绿的叶子,右手娴熟地喷洒着农药。两年前,他可不在乎那些看似无碍的小虫。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去年4月,他被村里推荐到山东寿光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通过十几天的学习,他发现了自己的蔬菜大棚产量不高的原因。
回来后,阿不都热合曼立即进行蔬菜种植改良,育苗、消毒、打农药预防病虫害,学来的先进技术统统用得上。现在,阿不都热合曼的一个蔬菜大棚就可收入6000元,而以往的老方法只能收入两三千元。
阿不都热合曼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他把新方法手把手传授给同村村民。
2007年8月底,团新疆区委下派了6个调研组,团区委书记吐逊江·艾力带队深入四地州九县市的乡镇、村。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农村青年最大的心愿是尽快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73%的农村青年希望能够开创自己的一份事业;想接受科技培训的占八成,想获取致富信息的占76%,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占71%。
此次调研坚定了团区委帮助扎根本地的农村青年尽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的乐义国际蔬菜大棚培训基地是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最早研发基地。2005年至今,自治区团委已组织了10期培训班,从全区范围内挑选近600名蔬菜大棚种植大户、青年致富带头人、主管农业的科技副乡、镇长及农村基层青年技术员,赴山东寿光参加培训。
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哈萨克青年哈勒斯别克参加培训后,也学着搞起大棚蔬菜,种上了西红柿。
2007年1月,大棚内的西红柿开始结果了。古尔邦节到了,西红柿也熟了,一亩地的大棚收获了800公斤,运到市场被抢购一空,赚了3000多元。
在哈勒斯别克的带动下,现在该村户户都搞起了“菜篮子”项目,种植养殖双丰收,全村一年平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
团区委还利用自身平台整合疆内著名农林畜牧专家,分赴南北疆5个地州12个县市开展科技培训,举办各类科技专题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52场次,培训农村青年和基层农业、畜牧、林果技术人员5600余人次。
巴州和硕县一位主管农业的领导看到当地村民参加培训时认真听、做笔记的学习劲头,高兴地说:“团委给农民送来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团新疆区委党组书记隋霞说,通过共青团组织的服务,使广大农村青年增收致富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服务,使各族青年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团组织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共青团组织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