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讲坛第三讲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以“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以及著名中医药学家唐由之、王孝涛等及在京的中医药有关机构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共400余人出席了讲坛。
讲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主持。
周和平副部长强调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的战略选择。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在世界古文明中,惟一源源不断的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惟一今人可以和古人对话的民族。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一些商代后宫治病的记载,已经有了中医药知识的出现。以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步融入儒释道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今天的中医药理论。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欧洲那样一场传染病死上几百万人的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过,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自18世纪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战败,中国逐步对外开放,国人开始否定传统文化,中医在这种背景之下开始受到冲击。自1879年起就出现了废除中医论,1929年民国政府作出废中医令,直到今天,还有人提出要废止中医。应该对这种社会现象引起重视,这说明还有一部分人对中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从文化的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中医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卫生领域目前中医药仍然是弱势群体。但是,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引进中医,引进中医药的技术,这种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振动和反思。因此,振兴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应该是当代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我们对不起列祖列宗,也对不起我们的后人。
现在中医药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是中央对中医药事业非常重视,十七大报告中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事业发展写进报告,这是党中央的最英明决策。另一方面是群众需求很高,特别是中医药的治未病,这种以人为本的辨证施治思想,针对性很强,一个人一种药,不同的人只要给开不同的处方和不同的药,这是西医实现不了的。另外,中医药价廉效高,非常易于被老百姓所接受,尤其在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中,中医比西医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中医药事业能够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医药的发展大有希望。
周和平副部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角度,针对建立名录、建立传承人制度、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建立专题博物馆(民俗馆)、加强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教育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具体问题,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责任,应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通过多种深层次的宣传途径,让大家了解中医,了解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医药的贡献。同时在建立新的传承机制、为民间医生的成长提供政策支持、积极整理中医药文化遗产、在资源的投入等方面上都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
随后,周和平副部长同与会者展开交流互动,回答了有关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中医药的学科属性、非药物疗法、中华特藏保护计划等问题。
于文明副局长表示,周和平副部长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我们中医药科技人员做了一场深刻生动的精彩演讲,既有深厚的学术内涵和文化底蕴,也有很具体的政策建议,使我们身受鼓舞。我们要继续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并将其视为发展民族大文化的国家战略,这不仅是我们中医药界人的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秦秋)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