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如果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腐朽和庸俗的东西,就离民俗的本质越来越远。
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清明与民间的寒食节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节与清明合二为一。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
清明放假:20年前提案内容成现实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个提案,我在1988年的两会开始提,如今提案内容终于成为现实。”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道出了心中的喜悦。
20年前,赵丽宏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大会,那时他还年轻,才30多岁。会议期间,赵丽宏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重视中华传统节日,将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这个提案,并非灵机一动,而是有感于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日益淡漠,对中华传统节日不了解、不关心。我的那份提案,除建议清明节、中秋节放假,还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此唤起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情。”赵丽宏回忆道。
“当时很多人听说我的提案,都说有意思。”赵丽宏笑着告诉记者。
事隔十多年后,开始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类似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
在赵丽宏看来,这些议案、建议并非是对他当年提案的后续和呼应,而是不谋而合,“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要求和期待,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只是反映了社情和民声”。
从2003年开始,赵丽宏又连续四次在全国政协大会期间提交提案,呼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建议将清明和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他为此锲而不舍……
赵丽宏说,20年前提案时,心里有一种“孤独感”,但后来的四次提案,心情则大不相同。因为,赵丽宏看到了希望和成功的曙光。
赵丽宏在最后一次为此事所写的提案中有这样的表达:中国人,应该重视自己的节日,过好自己的节日。在过节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深厚的文化和道德传统。在这些节日放假,是对我们民族传统的尊重,是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和传承,也是对老百姓的关爱。一个民族,如果对本民族的重大节日不当一回事,那一定是病态的、自卑的。有人提出要拿中国的传统节日到联合国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要求保护,我认为大可不必。只要中国的十数亿百姓到这一天用独特的方式举国共度,海外华人加入其中,这个节日,一定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节日。
“2007年年底,国务院发布消息,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这是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建议的结果,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深感欣慰。第一次提案建议传统节日放假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20年后,会同时有三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赵丽宏感慨道。
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为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也作了多年的努力。
对于清明节的历史渊源,何星亮委员侃侃而谈:“清明节更多的意义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其实,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于贵族所特有的。秦汉以后,贵族制度开始没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一般来说,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甚至长达一个月。相传扫墓这一习俗本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其实,清明节还有许多风俗,例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如今都失传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传统节日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要看行动。”
何星亮说,清明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传统节日是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早在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何星亮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世界各民族各自创造独具一格的文化,使人类的文化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上没有特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就不会有地位。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必须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何星亮举例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日本保留传统文化之多却令人惊奇,其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便开始立法保护文化遗产。韩国也一样,制定法律,推行民族文化振兴政策,防止"西化"。”
何星亮表示:“我们国家为了保护、传扬中华文化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不仅是一个放假的问题,它将更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文明祭祀:让清明节回归“清洁明净”本义 “往年的清明节,要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去扫墓很不易。”北京市民张先生说,今年实行清明节法定假日,全家可同去祭扫已故亲人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
在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工作的王先生,老父亲去世多年,老母亲去年也离开了人世。他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他会把父母安葬在一起。按照苏州的风俗,新安葬的亲人必须在清明正日前去祭扫。今年清明节是第一个清明法定假日,王先生不必再像过去那样,祭扫时如遇上班时间则必须向单位请假。王先生说,安葬好老母亲,全家人还准备去附近游览,感受一番大好春光。
对于如何祭奠故人,张先生和王先生分别选择献花的方式。他们认为,原来烧纸钱的方式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摒弃,故人活在自己的心中,通过献花这种文明祭奠方式,同样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追思之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文明祭祀”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推崇,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烛光祭祀、植树祭祀、设立家庭祭祀角、举行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祀方式逐渐普及,蔚然成风。
互联网上一个论坛针对“文明祭祀”展开了热烈讨论。网友“我的天空”在论坛留言说:“网上祭祀作为一种环保、和谐、文明的清明节祭祀新方式,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有网友指出,清明祭祖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如果因此而给环境、交通、他人带来不便和影响就太不应该了。特别是清明节前后气候干燥多风,是火灾高发期,稍不注意就很可能酿成大祸。所以,清明祭拜祖先应该首先考虑场所、时间,文明祭拜,不可宣扬迷信。
对此,赵丽宏、何星亮等委员纷纷指出,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如果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腐朽和庸俗的东西,就离民俗的本质越来越远。一种背离时代进程的风俗如果为更多人们所接受,迷失了健康的方向,将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先进文化的桎梏。广大群众也应自觉约束祭祀行为,既要缅怀祖先,又做文明公民,这才是祖先愿意看到的。
平安清明:把握好继承传统与移风易俗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对清明节法定假日喜忧参半。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清明不放假,人们扫墓只能在清明前后的周末。今年清明与周末相连,扫墓和出游人数肯定会达到空前规模,这势必对交通、环境带来难题。对此,他在两会期间递交的提案中指出“作好节日安排实属必要”。
葛剑雄说,一个传统节日过得是否有意义,不仅要有物质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在追思祖先和亲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兴盛、为国家的建立和繁荣献身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应该在节日来临之际整修维护革命先烈、历史名人墓地陵园和相关文物、遗址,供民众祭扫参观。
葛剑雄认为,要把握好继承传统与移风易俗两者的关系,在恢复传统的同时防止沉渣泛起,是政府与民众都应该注意的。如有些人、有些地方有在扫墓时烧纸、燃放鞭炮的习惯,既易引发火灾,也不利于环境保护,至少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并做好防火预案。
记者从民政部官方网站上了解到,日前,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清明节期间有关工作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在清明节前,针对公墓、殡仪馆、骨灰存放设施等场所的安全和防火制度落实情况逐一进行检查,把“安全第一”作为清明节期间殡葬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知》指出,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报告本地殡葬服务单位接待能力、设施设备状况和祭奠规模预测等情况,必要时建议政府成立清明节群众祭奠活动协调指挥机构,建立民政、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制定安全保障、交通疏导、宣传引导等工作方案,强化相关部门职责和具体工作措施。
据了解,全国各地相关部门针对清明节已作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徐日丹 张浩)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