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青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曹寺乡一举夺得“新农村建设奖”,不仅摘掉了多年来落后乡镇的帽子。同时,这个乡立足乡情解放思想,寻求经济发展特有突破口的做法,还成为“穷”乡新农村建设值得推广的经验。
曹寺乡作为青县西部乡镇中的代表,多年来一直被集体经济差、基础条件差制约着,全乡58个村全部没有集体所有企业,集体积累少。
干部发展劲头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群众则存在着发展经济上保守,公益事业上护私不顾公等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新农村建设找不到突破口,进展缓慢。在解决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曹寺乡党委政府分析乡情,开拓思路,抓住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本着解决思想要落实到行动上,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先后采取了“空心村治理”和“殡葬改革”两项较为成功的举措,使新农村建设开始破题。
曹寺乡党委副书记刘君青告诉记者,在经济发展中,他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土地资源短缺。由于许多村里都存在空房弃房,造成土地不能成方连片,使土地资源难以集中,影响了招商引资。对此,乡党委、政府把齐营、罗庄等6个村作为重点,开始推行“空心村治理”,逐渐摸索出“房屋拆迁零补偿”、“新宅基置换旧宅基”、“安置拆迁”、“协议拆迁”、“规划拆迁”等多项成功经验,共拆迁房屋166户,540余间,释放土地83亩,彻底根治了村庄没有规划乱搭乱建、环境难以治理的难题,营造了发展的良好环境。
此外,曹寺乡以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率先在齐营村打开了殡葬习俗改革和骨灰堂建设的突破口。多少年来,丧事大操大办的陋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物,而且严重干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发展形成负面影响。齐营村通过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成立骨灰堂筹建委员会,在骨灰堂前方树立一座功德碑,用来记载为村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用来建造骨灰堂的20万元资金,村集体投入仅占40%,其余部分全部由村民自发捐款。在骨灰堂兴建的同时,“不用棺木、不饮酒、不请歌舞、早出殡”的病葬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在齐营村的带动下,全乡目前已有5个村计划建骨灰堂、17个村已经通过村代会制定了殡葬改革方案,文明向上的新风俗正在曹寺乡逐渐形成。
这个乡还制定了《新农村奖惩办法》、《农村财务管理办法》、《村民自治章程》等一系列制度,使全乡工作纳入了规范轨道,让村民逐步成为新农村创建的主体,为集体积累薄弱的乡镇突破贫困、创建新农村提供了新思路。(转自《沧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