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的佳句,含蓄而写意地传达着夜宿于山寺的古人对“百尺高楼”的夸张想象。不过,令古人难以想象的是,1300年后,他们向往的“高楼”不仅遍布世界各地,而且高度频频被刷新。
去年7月,还在施工的阿联酋“迪拜塔”,在高度上已突破512米,把建在中国台北的101大楼挤下了“世界第一高楼”的宝座。同为海湾石油富国的科威特和沙特也紧随其后,分别提出兴建1001米和1600米高楼的“雄伟蓝图”;而发达国家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据说前者已经规划好要建一座高1524米、落成后还可继续向天空伸展的“伦敦通天塔”;后者干脆要把摩天大楼建在4000米的高空上,据说这样就能把富士山景“尽收眼底”……
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是1885年在美国芝加哥落成的,仅55米高;100多年后,仅在中国香港这块“弹丸之地”,2007年高楼的数量已达到7600幢!摩天大楼在百余年的时间里遍布全球,其“魅力”到底何在?“伦敦通天塔”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据称,“伦敦通天塔”落成后将容纳100万人同时居住,而整幢大楼的占地面积却不到两个足球场大。可见,用地节省是摩天大楼的一大明显优势。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兼顾人类的吃饭和居住问题,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占地面积小而居住空间大的摩天大楼,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摩天楼在节能环保方面潜力巨大。高空充足的光照不仅有利于照明,更为获取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了保证。规划中的“伦敦通天塔”计划将太阳能作为整幢大楼的主要能源,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可谓一举多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从阴云中采集新鲜淡水、利用磁力控制大型电梯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摩天大楼的能耗将进一步降低。在如今这个高度关注节能环保的时代,那种“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摩天大楼自然容易受人青睐。
摩天大楼虽然越建越高,但安全性却不打折扣。日新月异的新材料,让建筑“固若金汤”。据称,“9·11”事件后,美国的摩天大楼都用上了能够抵御火箭弹冲击的高强度圆柱形钢材,而航天飞机用于穿梭大气层的超强耐高温陶瓷也应用到摩天大楼的建设中。此外,新的设计理念也为摩天大楼增加了另一道“保险”,比方说,在建的“迪拜塔”外表层被设计成螺旋上升的形状,以引导气流向上,避免形成强大的旋风;台北的101大楼则通过在楼顶悬挂一个可摇摆的巨型钢球来消除大楼的晃动……
有道是:“高处不胜寒”。不过,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开阔的视野可以放松人的精神,降低其患抑郁症的概率。当然,如今的摩天大楼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人们相信,科技的发展一定能让摩天大楼日趋完善。(焦翔)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