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老锦江 |
徐汝凤从服务员做到生活福利部主管。 |
首尝洋酒咖啡 锦江宾馆一直“很港”
风华48载,西南地区第一家被评为五星级宾馆的成都锦江宾馆见证改革开放30年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第一家被评为五星级宾馆的成都锦江宾馆,从1961年3月试营业开始,这里就是成都人了解社会和时代变迁的一个窗口。但谁曾想到,这个曾接待过众多国家元首、贵宾的五星级宾馆,当年的绿化带和空地里盛开的竟是棉花和红苕花,而市民的娱乐方式就是 “到锦江宾馆看老外耍”……
流行耍法:打光脚到宾馆看“老外”
1960年,举四川之力成都之力设计要求20年不落后的省政府第一招待所建成。
“当年的锦江宾馆比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还好耍!”1961年就进锦江宾馆当电话维修工人的吕世斌说。当时为了增产和改善伙食,省里的许多厅局纷纷到锦江宾馆周围预留的绿化用地里种棉花、种红苕。这里是附近小孩子嬉戏玩耍的乐园。棉花收获的季节,鹅黄色的几栋大楼四周,盛开得下垂的雪白棉花缠绕着现代的9层钢筋混泥土结构的锦江宾馆,很多小孩子就在紧挨着的沿锦江蜿蜒的老城墙附近,听杂草和小树间夏虫和秋蝉的鸣叫。或骑在墙头看宾馆里的蓝眼睛和金色头发的外国人。远处一片片低矮的老旧平房映衬着锦江宾馆的现代和巍峨。
成都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工作之余的娱乐项目是很单调的,但家住锦江边的人们是个例外,他们总有超出一般市民的乐趣,远远地听宾馆里收音机里的歌声,看穿中山装来开会的县长市长们,或是看门口站岗的武警也是种乐趣。但最让人们喜欢的,还是晚饭后光着上身扇着竹扇子,到宾馆门口看各种颜色的“洋人”进出,不过瘾的还可以追着看。“这种感觉和乐趣不亚于现在的人们去参加时尚派对或追星。”老打光脚看稀奇,如今已是锦江宾馆老总的曹兰剑就是其中一个。
学习外语:用“汉语音标”强记洋话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中国,大家都在为解决温饱而靠来之不易的粮票布票肉票艰难地挣扎。还未打开改革开放大门的人们也没有更多的事情可干。现代的宾馆名字并没有改变人们按招待所接物待客的习惯,那时也还没有“客人是上帝”的说法。
锦江畔明亮的宾馆楼层里,偶尔没有事情的女服务员们很闲散地安排自己上班的时光,无论是最尊贵的省军级客人住的西楼,还是地师级规格的南楼或县团级干部下榻的东楼,健谈的男男女女服务员们,按性别分开各自吹牛聊天。因为是四川宾馆业的“楷模”,很多会针线活的姑娘或媳妇们只能眼巴巴地想象其他宾馆女同行们边上班边缝补衣服或打毛衣来打发一天时光的幸福。
经常举行的外语学习课是服务员徐汝凤高兴的事。又是工作的需要,又可以收获许多笑话。大家用自己独创的“汉语音标”法来强记让嘴巴抽筋都讲不好的“洋话”。“舍提党”,“普利斯”(Sitdown,please.)被大家广为使用。曾经,服务员和外宾的交流仅限于 “bodylanguage”,老外们经常是搓了半天手外加喝水动作,脸都涨红了,大家才醒悟过来他是想上“洗手间”。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1980年起,锦江宾馆对新招员工开始要求有相应的外语基础,并陆续把员工送到更加专业的外语培训班学习,不少优秀的管理人员还被送到国外深造,这也开了四川宾馆业迈入“国际化”的先河。
中西文化差异:叶子烟味和香水味
省政府招待所和锦江宾馆的两种称谓,也示意着他的两种功能:内部接待和外宾住宿。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国客人在四川的唯一下榻处。这里也自然成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汇聚地。
同样是客人,由于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待文化和文明的理解在当时有着极大差异。来开会的地方干部们习惯大嗓门说话,有时还开着房门。服务员不得不在接到外国客人的反映后,去制止那些毫无顾忌的笑声。即便如此,入住这里的客人也比当时成都的其他招待所的宾馆“高档”。当锦江宾馆里的外国客人动作轻缓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然后捂在嘴上,再把包好的纸放进垃圾桶,其他宾馆招待所里的服务员们还在忍受着地方干部们的叶子烟味道和随时喷射而出的口水,以及留在房间墙上烟枪磕出的星星点点的小坑。一边弥漫的是呛人的叶子烟味道,一边飘动的是让人心旷神怡的香水味。
当在锦江住店的中国客人也慢慢习惯了“老外”的生活方式开始品咖啡和喝洋酒时,锦江宾馆也 “站起来了”,成为四川最早改“坐着接待”为“站立微笑服务”的宾馆。而这时,成都的大多数宾馆招待所才从叶子烟味中解脱出来。
经典笑话:以为马桶就是喂马的桶
改革春风来到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这一年,锦江宾馆从省政府的机关事务管理局被划到省旅游局,正式成为四川唯一的涉外宾馆。
“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宾馆买了一批马桶回来,我们都去看稀奇。去的路上,我们还以为是喂马的桶。”现在已是宾馆生活福利部主管的徐汝凤说。其中还有传诵甚广的 “马桶的故事”——有天早上,一服务员准备清理房间,等了半天才见一脸通红的男子出来。等进了房间清洗马桶,却发现马桶水箱盖子异样。一检查才发现,客人竟是高高蹲在马桶上,把水箱当成了 “茅坑”。
离潮流最近:穿喇叭裤跳舞“很港”
锦江宾馆“很港”,因为这里最先住着很多“老外”,这里有四川最早的舞厅,这里可以感受到离世界最近的时尚和潮流。
当时任电话维修员兼 “公关先生”的吕世斌说,当时九楼的歌舞厅堪称成都乃至四川的第一歌舞厅,最早和最高档。会跳舞的是当之无愧的时尚人士,人们一般用“很港”来形容他们。他们脱掉盘扣的“对襟子”“中山服”,穿上了“喇叭裤”或是西装。流行歌也从邓丽君时代到了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和苏芮的《跟着感觉走》……
打破“铁饭碗”:宾馆步入黄金时代
1979年,宾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1984年,国家旅游总局发出了学习北京“建国饭店”的号召。锦江宾馆派人出国去“取经”。随后,宾馆在四川第一个组建了专业的绿化部,将插花和观叶植物逐步应用到宾馆美化装饰上。
接下来的体制改革可谓当年宾馆“地震级”的大事,厅长科长级别领导的机关管理模式改成了现代的总经理负责制,员工的“铁饭碗”也被“泥巴碗”代替。在短暂的不适应后,随之而来的是宾馆跨越式的黄金发展时期。从1989年的三星级酒店到1992年的四星级,如果锦江宾馆的发展还只算行业领先的话,1995年被评为西南地区首家五星级商务旅游酒店和1999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包揽“五星钻石”四大奖项的酒店,则开创了由中国人自己管理酒店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先河。
台塑网要做中小企业E伙伴
台湾最大民营企业之一——台塑集团旗下的台塑网软件于去年底推出‘台塑E路通’管理软件,宣布进军中小企业ERP战场,并一口气推出小企业版、标准版、Pro版三大系列,矢言以丰富的管理实务经验为基础,成为中小企业用户实施信息化极佳伙伴。
随着本地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许多企业发现内部管理无法跟上营运发展脚步,尤其像中小企业过往完全以接单为导向,更无法应付业务快速扩增后产生的管理需求,也导致如市场应变能力不佳、作业流程不够严谨、决策管理信息不足等弊病。因此开始极思藉助IT系统来改善管理效率。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据赛迪网表示,2008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1869.2亿元,看重此块市场潜力,台塑网推出‘台塑E路通’,经过数年的产品研发测试后,‘台塑E路通’无论产品功能性、操作亲和性、系统稳定性,都已符合市场需求。
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台塑网深具信心表示,‘台塑E路通’拥有坚强的实务管理基础,例如超强的报表功能给予企业管理决策的最佳保证,现阶段台塑网将积极开发更多优秀IT厂商成为合作伙伴,期待‘台塑E路通’能成为广大中小企业E化优选。
锦江宾馆大事记:
□1960年,四川第一高楼——省政府第一招待所建成。
□1979年,锦江宾馆作为第一批涉外酒店实行“自负盈亏”。
□1984年,锦江宾馆派人到国外“取经”。
□1989年,被评为三星级酒店。
□1992年,被评为四星级酒店。
□1995年,被评为西南地区首家五星级商务旅游酒店。
□1999年,国内首家包揽“五星钻石”四大奖项的酒店。
他们与锦江宾馆共同见证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底,18岁的徐汝凤从学校来到18岁的锦江宾馆,职务是服务员;16岁少年曹兰剑还在成都15中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秉烛夜读;18岁就当工人的吕世斌已经是宾馆电话组的老员工。如今,一个已退休,一个即将退休,一个已经从宾馆门外的16岁的看客当上了总经理。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当年让四川人成都人追“老外”看稀奇的省政府第一招待所已经是享誉世界的五星级酒店——锦江宾馆。外表典雅而安静的她今年48周岁。当年的服务员徐汝凤大姐已经是酒店的生活福利部主管,月工资从1978年的18.5元变成了2580元。修电话的工人吕世斌成了单位的工会主席并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曹兰剑从进单位的布衣(土布带补巴的衣服)变成了今天的金领,由一个当年宾馆铁门外的赤脚少年看客当上了宾馆的总经理,正继续着锦江宾馆的辉煌。(记者 王长久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