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羽芦花》、《生命与自然》、《中华鹤迹》、《与鸟同翔》、《水鸟集》、《白鸟鹤鹤》,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秀杰的6本散文集,取材都没有离开被她称为“鹤乡”的家乡盘锦,都没有离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王秀杰出生于盘锦市大洼县。中学毕业即被留校当老师,恢复高考后又幸运地成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29岁担任大洼县副县长,39岁担任盘锦市副市长,2002年,49岁的王秀杰成为辽宁省文联主席。
生在盘锦,长在盘锦,王秀杰怀着对家乡那鹤、那鸟、那芦苇、那红海滩、那大芦苇荡的深情,视大自然和鸟类为自己的亲人、朋友,与鸟同忧同乐。在《水鸟集》里,她写道:“因为一直在有鸟的环境里生活,让我喜欢大自然,喜欢鸟。多年来,我像对待亲人那样,关注着鸟类的现状和前途。它们境遇好,我高兴;它们境遇差,我忧伤。”每年,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专程去芦苇荡、去红海滩。当她得知一只鹤死了,她忧伤了许久,写下了《悼鹤》这篇催人泪下的散文,“鹤无语,人有情”,表达了对死去的鹤的哀悼之情。
一个致力于生态写作的作家,一定是一位环保主义者。王秀杰从担任主管文教的副市长起,就开始倡导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在《生命与自然》一文中,她写道:“要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在王秀杰的许多散文中,充满了对生态被破坏的担忧、谴责和保护生态的深情呼唤。在《大芦荡之歌》中,她写道:“拦海造田,使堤内芦荡干涸;改苇塘为稻田,使芦荡面积大大减少;采掘石油,占据污染了周边的芦荡;修建道路,将芦荡像棋盘一样分割。”“也许,这一季我们收获了金色的水稻,这一年,我们获取了黑色的石油。但是你想过没有,那生存了千百年的绿色芦荡和那白色芦花却从此一片片退出了地平线,我们丢失掉了一种人类无法复制的绿意和美感,那可是万劫不复的天设地造的自然景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