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四月三日电 (应妮 张恩 梁波)在首次成为中国法定假日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有民俗专家在此间建议,可将植树节并入清明节,达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清明节在精神上沟通生死,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指,清明正值万物复苏之际,也是春耕春种的适宜季节,民谚有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事实上,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生前重视植树造林,并把它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按他的倡议,一九一五年北洋政府曾正式颁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当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他,遂将其忌日三月十二日定为植树节。
李汉秋建议,北方地区很可以把清明节发展为植树节、环保节,由“插柳留春”发展为“环保留春”。例如绿色殡葬就是环保的表现: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遗嘱自己身后实行树葬,后来很多人效仿将亲人骨灰撒在树下,或撒下骨灰后再种上一棵树,树旁立标识纪念已故亲人。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时节参与植树、环保活动,这样的新节俗也就形成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守华亦认为,应以祭祖扫墓、继承弘扬先辈功德为主,再辅以植树造林和踏青春游,以此来整合清明节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清明前后是植树造林的最好时节,绿化环境不仅是全国城乡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和中国对家族墓地的传统营造理念相契合”。
由中国文联副主席、知名文化人冯骥才领衔,来自全国民俗界、历史界、文化界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介休绵山参加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文化论坛,共同探讨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意义及关于清明节的研究。
同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将介休命名为“中国清明文化之乡”,建立了清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清明文化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