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尔街大鱼难逃次债危机
□孙先锋/文
两年前﹐詹姆斯·凯恩成为华尔街首位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CEO。而两年后的今天﹐这些股票、期权的价值还不到1亿美元。
抛售或是对并购的最大不满
3月18日﹐据监管文件显示﹐现年74岁的凯恩及其妻子帕特丽夏·凯恩(Patricia Cayne)以每股10.84美元的价格共售出570万股贝尔斯登股票﹐账面获利6130万美元。
就在此前一天﹐贝尔斯登董事会同意以每股10美元、共计11.8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给银行业巨头摩根大通公司。自那以后﹐贝尔斯登股票一路上扬突破10美元大关﹐并数次靠近12美元。
3月20日盘后交易中﹐该股跌4.9%﹐至10.68美元﹐看来在凯恩抛售公司股票后﹐投资者认为收购价进一步上调的希望变得渺茫。
同日,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艾伦·施瓦茨在给SEC部门的一封信中写道,贝尔斯登将会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向摩根大通发行9500万股股票,作为并购案中的一部分。他说,新合同对于维持贝尔斯登的金融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现任公司非执行董事长的凯恩对收购交易、以及此前摩根大通以区区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的交易均投了赞成票。据知情者称﹐凯恩曾向摩根大通首席执行长詹姆斯·戴蒙等人表示﹐他反对这样的收购价。
凯恩表示对贝尔斯登被收购一案感到很不高兴,毕竟他几乎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这家公司。截止到今年1月份,他在董事长的职位上刚好满15年,也就是在这个月,在贝尔斯登自成立85年以来首次宣布经营亏损之后,他辞去了CEO的职务。
一直以来,就有人推测凯恩可能与持有贝尔斯登12%股票的英国亿万富翁约瑟夫·刘易斯联手反对收购案。刘易斯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这一收购,因为他认为收购过于草率,并且严重低估了贝尔斯登公司的价值。据两周前《纽约邮报》上的一则报道称,目前二人正召集投资者共同抵制摩根大通的收购价。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凯恩出售其持有的股份并没有法律方面的障碍。凯恩在1969年加入贝尔斯登,在随后的这些年中,凯恩积累了大量公司的股份。凯恩一度是贝尔斯登最大的单一股东之一,而贝尔斯登约有1/3的股份由员工和董事会成员持有。
据悉,凯恩持有的多数贝尔斯登股份都是公司给予他的年薪的一部分,尽管他选择股份就必须放弃相应的现金收入,但却无需另外为这些股份支付代价。
曾被誉为
“华尔街上最大一条鱼”
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位置上的詹姆斯·凯恩为让这家充满斗志的公司跻身华尔街精英行列已奋斗多年,最终在2006年,他自己所持有的贝尔斯登股票的价值,至少在当时的金融界CEO中已拔得头筹。
凯恩持有的贝尔斯登股份(包括股票和期权)价值约10.2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华尔街的许多元老级高管。凯恩所持股权的巨大价值要归功于股价的飙升,大多数华尔街公司的股价如今已达到或接近它们的最高点,以及贝尔斯登高层享有的丰厚的股票计划。
据当年有关文件公布,今年60岁的高盛公司首席执行长亨利 ·鲍尔森持有的包括股票和期权在内的公司股份目前价值7.492亿美元。高盛目前的市值是贝尔斯登的 4 倍多。另一位华尔街资深人士、同样60岁的雷曼兄弟首席执行长理查德·富尔德持有公司2.1%的股份,价值8.51亿美元。前花旗集团首席执行长桑福德·韦尔和以上几位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一手造就了如今的花旗集团,直到退居幕后。他持有的1990万股花旗集团股票价值9.99亿美元。花旗集团新任CEO查尔斯·普林斯持有的股份价值1.18亿美元。花旗集团是一家业务广泛的金融服务企业,其经营范围远远超过华尔街大多数经纪公司和投资银行,该集团总市值接近2514.1亿美元,而贝尔斯登只有约171.5亿美元。
虽然高层薪酬过高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不过凯恩长期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也反映出市场对一位效力多年、卓有成绩的CEO能够给予的回报。
贝尔斯登创建于1923年。曾做过废铁销售员的凯恩1969年加入公司,最初的工作是股票经纪。因工作出色,他于1993年被提拔为CEO,8年后成为董事长。70多岁的凯恩喜欢抽雪茄,还是位桥牌高手,他在贝尔斯登因事必躬亲而闻名。
2006年贝尔斯登股价上涨到每股140美元左右,凯恩持有的股票价值也达到了10亿美元左右,他也因此进入“10亿美元身家俱乐部”。
次债最大的受害者
自次债危机爆发以来,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因次贷危机倒闭、且去年第四季度公司遭遇有史以来首次季度亏损的背景下,凯恩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批评者认为,凯恩去年在信贷危机中未能果断采取措施,有“不作为”之嫌。
业内受次贷危机影响,继美林、花旗CEO相继离职,凯恩也未能幸免。年初凯恩向董事会提出辞去CEO一职,但仍担任公司董事长。
事实上,面对外界的压力,凯恩等公司高管此前已主动宣布放弃2007年的红利。但这样的牺牲似乎还不足以帮助凯恩保住CEO的职位。
去年12月,贝尔斯登披露,公司第四财季亏损达到8.54亿美元,合每股亏损6.90美元,这也是贝尔斯登公司历史上的首次季度亏损。上年同期公司还盈利5.63亿美元,合每股收益4美元。
由于信贷市场情形恶化,贝尔斯登去年第四季度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冲减额增至19亿美元,导致当季公司每股收益减少8.21美元。此前贝尔斯登估计的冲减额约为12亿美元。
3月16日晚,在美国证交会和财政部的斡旋之下,贝尔斯登公司与摩根大通公司并购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以每0.05473股摩根大通普通股置换1股贝尔斯登股票,收购价相当于每股2美元,不足该公司3月14日收盘价每股30美元的1/10,这相当于对贝尔斯登公司的估值仅为2.36亿美元。
由于多数股东认为摩根大通的收购价过低,因此贝尔斯登的债权人和股东开始角力,以便在决定贝尔斯登公司最终命运的博弈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的利益。
最终,3月24日摩根银行发表声明说,贝尔斯登的股票一股可以兑换摩根银行股票0.21753股。这就是说,贝尔斯登的股价相当于每股10美元,远高于一周前的收购价每股2.52美元。
尽管这一交易已获得美联储(Fed)和美国通货检察局等部门批准,但仍需要得到贝尔斯登公司股东的同意。贝尔斯登预定于6周后举行股东大会,审议这一并购协议。
贝尔斯登的大股东包括一些知名的共同基金、投资公司和许多著名投资者,他们因为贝尔斯登的股价暴跌而损失惨重。如果以今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2日)贝尔斯登公司的开盘价88.35美元计算,该公司的市值已经从当时的250亿美元跌到8.1亿美元(3月20日)。
据统计,在这期间,有8位个人投资者在贝尔斯登损失巨大,其中5人损失超过1亿美元。损失最大的应属詹姆斯·巴罗,他的损失约为9.917亿美元。
名列第二位的“冤大头”是塔维斯托克集团创始人约瑟夫·刘易斯,其个人损失估计为9.045亿美元。
第三位是詹姆斯·凯恩,大约损失了4.778亿美元。尽管今年1月8日,詹姆斯·凯恩已经从贝尔斯登公司CEO的职位上退下来,但仍担任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长,他也是贝尔斯登第二大个人持股人。
虽然上述8人中,凯恩只名列第三,但他却是这场次债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效力于贝尔斯登,已历时近40年。詹姆斯·凯恩让这家充满斗志的公司跻身华尔街精英行列,成为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在这场突如其来次债危机中,凯恩似乎有些迷茫与无助,让他的职业生涯添加了最后的败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