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3日电 (记者叶健、邹伟)清明节将至,受“小长假效应”影响,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祭扫游”在各地悄然兴起。
“祭扫游”的推崇者们说,“祭扫游”是一趟自然之旅、文化之旅、生命之旅。与以往黄金周旅游相比,它少了商业气,多了文化感,没了走马观花式的视觉盛宴,却得以亲近自然和感悟生命。
“祭扫游”应运而生 4月4日,山西洪洞第十八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将举行祭祖大典,来自广州的高维民对这一天盼望已久。
高维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是根据家谱记载,他的祖先是明朝初年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出去的,几经迁徙,最终定居广州。“很早就想到山西祭祖寻根,但清明节不放假,平时有时间却不是清明节,因此一直没有确定行程。”高维民说,“刚好今年赶上假期调整,我提前10天就订好了飞往太原的机票。”
高维民将此次“挈妇将雏”的山西行命名为“祭扫游”。他说,4月4日参加完祭祖大典后,他将和家人一起参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知名景点,一举两得。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高维民这种回老家祭祖顺便游山玩水的旅游方式,在今年这个清明节受到热捧。
太原一所高校的教授涂明是浙江宁波人,毕业分配到太原工作并娶妻生子。今年清明节,他打算开车回老家扫墓。涂明说:“眼下,浙江正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时节,顺便带老婆和孩子领略一下江南风光,就当是自驾游了。”
“祭扫游”还原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节日。在古代,除了祭祀祖先外,踏青、旅游等户外活动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高丙中日前在太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具体的例证是,古诗词中既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伤感的诗句,也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等描写清明节游兴的诗句。
“然而,受长期以来清明无"假"的影响,人们没时间组织春游、踏青、插柳等其他活动,久而久之,清明节在人们的印象里渐渐等同于"祭扫节"了。事实上,清明节既是中国人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又是一个踏青远足、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张世满说。
张世满认为,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民间对祭祀祖先越来越重视,国家顺应民意,及时调整节假日制度,将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就为清明节拉开与“祭扫节”的差别,让中国人重新过上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提供了制度保障。而“祭扫游”的出现则是清明节逐渐被还原的标志。
“慎终追远和亲近自然,是清明节的两条主线,缺一不可,两者在"祭扫游"上取得了完美结合,这是清明节被还原的重要表现。”张世满说。
非同一般的“祭扫之旅” 记者走访太原几家旅行社了解到,清明节期间报名组团赴外地旅行的游客并不多。晋之源旅行社总经理宋小萍分析认为,市民的出游意愿并不强烈固然与清明节不宜远行的传统习俗有关,更重要的是,相当多的游客选择了“祭扫游”。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丁润平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利用清明节3天假期进行“祭扫游”的性价比远远高于一般性旅游。
“在祭奠先祖的同时重游故乡,近距离游览故乡的山山水水、触摸老家的一草一木,这种心理的满足感难以言表。”涂明说,“"祭扫游"是一次"寻根之旅",既寻血缘的"根",也寻乡缘的"根"。”
准备带孩子回老家扫墓的丁润平,把“祭扫游”概括为“自然之旅”。她说,清明是万物复苏的节气,最适合与家人一起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在清明节去野外扫墓为人们郊游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丁润平说,“祭扫游”还是一次“生命之旅”。借给先人扫墓之际,可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结束是怎么回事,让孩子更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理,同时也能启发孩子思考一个人应该怎么活着才算是有价值。
“与以往的旅游感受完全不一样。”山西一位知名作家几天前带家人尝试了一趟“祭扫游”。他在博客里写道:“远离了喧嚣的旅行团、烦扰的叫卖声、廉价的人造景观,只有泥土的芬芳、山林的野趣和先人的亡灵在侧,少了商业铜臭气,多了文化厚重感,没了走马观花式的视觉盛宴,却得以亲近自然、感悟生命,内心因此获得安宁和纯净。”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