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列入假期后,今年人们扫墓等方便了;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专家和民间出于文化自觉的努力,今年清明节也成为作为中国文化标识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重获生机的一次喷发。
清明节被纳入法定节假日,各种文化活动有了这个载体而格外丰富,传统文化在政府的助力下悄悄回归到公众日常生活中。由国家语委等主办的中华经典诵读、“清明诗会”等活动在一些地方开场,是其中一个亮点。以清明为题的经典诗词由于诵读而变得鲜活,与当下的清明节日常活动交相辉映,使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更充分。
很多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细节知之甚少,今年这个情况在改观。清明节前,很多民俗专家陆续登台,热情阐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发言人、传播者。4月1日,北京400多名中小学生在民俗专家的带领下,在先农坛举行古代祭农礼仪,并按传统习俗诵读祭文、放飞风筝。
民间自发的各种民俗活动使传统文化在上下互动中更加多彩。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曾被遗忘的民俗活动,今年重新在一些地方浮出水面,回乡祭祖寻根的传统也随着清明假期的到来重新受到重视。
清明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接下来还有端午、中秋。要让传统文化真正得到传承和光大,就要赋予传统节日以丰富的文化内核。期待没有动起来的地方和部门也动起来,组织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知识讲座,免费开放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倡导文明健康的民俗,让传统文化依托节日的载体实现回归。(据新华社济南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