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要来了,清明节大家打算怎么过啊?”一个网友的呼吁,让平时寂静的QQ群里顿时热闹起来。
“清明时,我想回到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带我去的公园,那里有很多我们的回忆。”一个名叫“玫瑰”的网友说。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小梁提到了酒和诗:“清明要喝杏花村酒,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杯醇酒,一场杏花雨,太有诗意了!”
第一个成为法定公共假日的清明节来临,这也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小长假。青年如何安排这个清明节假期?
4月1日~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4.2%的青年会在清明节祭奠先人,45.7%的青年选择其他节日祭奠先人,45.5%的青年选择在先人的忌日或者诞辰日进行祭奠。
“我想捎份牛奶巧克力到外公外婆的墓前,他们都没有吃过。” “清明节一定要纪念先人!”武汉大学社会学专业大四学生小惠如是说。
调查显示,和小惠一样,71.4%的青年会在清明节祭奠自己家族的先人。
“老家太遥远,只有心里默默悼念过世的爸爸、妈妈。但是,我更希望能够亲自到他们的墓碑前,磕一个头。”说到这里,小惠很是无奈。
在此次调查中,传统的“扫墓”(72.2%)依然是青年人的首选。此外还有“在心中默默祭奠”(40.7%),“家中自行举办简单而隆重的祭奠仪式”(30.1%)。
采访中记者发现,比起传统扫墓习惯中的培土、打扫、供奉水果佳肴、植树、献花圈、致悼词等,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先人的怀念,这些祭奠方式也更加朴素和个人化。
“我想捎份牛奶巧克力到外公外婆的墓前,他们都没有吃过。” “我想去奶奶睡觉的地方和她说声我活得很好。”
“前几天去扫墓,很多人在烧纸、哭闹。我却只想静静地在奶奶墓前和她说说话。”
调查显示,清明节假期中,“和家人团聚”(46.7%)仍然是青年第一选择,接下来才是“去郊外踏青、旅游”(38.8%),“在家好好休息”(28.3%),“和朋友聚会”(26.4%)。
“今年很遗憾不能回家与家人团圆,吃家里做的清明果了,很怀念那种味道。”在上海一家外企上班的米亚老家在浙江,提到老家的清明果,米亚很是兴奋,“我们老家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果吃。清明果是用艾草和糯米粉和成面,里面包酸菜、冬笋、豆腐、辣椒,包成大大的饺子形状,小时候一次能吃六七个呢!”
资料显示,现在的清明节是古代的清明节、上巳节和寒食节合一的节日。清明节意指“春播”;寒食节表达“敬贤”;上巳节的意义在于“郊游、踏青”,这一天要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还要进行一些传统的健身活动,如拔河、踢毽子、春游等。所以清明既是人们祭奠祖先、慎终追远的仪式,也是一个郊游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
“我们现在祭奠的范围太狭窄了” “敬贤”是清明节的重要内涵。调查结果显示,62.3%的青年表示会在清明节祭奠“革命烈士”,祭奠“已故名人和伟人”、“三皇五帝等中华人文始祖”的青年,也分别占到25.7%、23.5%。
中国民协节日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说,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后来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扩展到革命先烈。我们还应该把纪念对象范围扩大,由先人,到先烈,再到先贤。
“就拿我的家乡福州来说,本地先贤就有很多,林祥谦、林觉民,还有严复、林则徐等。”李汉秋说,他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去纪念这些先贤。
“一个对自己的土地不熟悉的人,是没有根的人。”李汉秋说,先贤的足迹就是家乡山川河流的灵魂。爱国不是抽象的,爱国首先要爱家乡。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不知道的人,视野和感情也会很狭窄。
但在记者调查采访中,大部分青年对本地先贤知之甚少,更别说对他们进行定期祭奠。上周四,某高校教师小苏和父母一起去公墓祭拜了先人。小苏表示,小学的时候过清明节,学校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初中以后就不组织了,很少有人会自发去。“至于本地先贤,我不清楚,你可以百度一下。”小苏说。
“我们现在祭奠的范围太狭窄了。”李汉秋说,我们的民族血脉为什么能一直不断,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祭祖、报恩的观念,“我们不仅要看到最近几十年,还要放眼百年、千年,对历史中留下足迹的人都要有所纪念,这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慎终追远的意义。”
“清明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环保的精神” 时下,各种各样的祭奠方式也悄然兴起。“网络祭奠”、“植树祭祀”、“鲜花祭祀”都成为清明节前后的流行词语。
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以何种方式祭奠先人”时,22.3%的青年选择了“其他”,16.5%的青年选择“网上祭奠”。
4月1日,“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青在线等国内千家中文网站共同发起第七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活动。网站首页上设有领袖人物、开国将领、抗日英烈、模范人物、抗击非典英雄、历史事件等多个主题,供人们献花、留言。
“今年从清明前一周开始进行集中网上祭奠,已有10多万人次参加。”“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执行主编陈立红介绍,从2001年7月至今,近8年的时间内一共有3.7亿人次参与了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共有9000多万留言。
借着清明的“东风”,一些中小祭祀网站也开始在互联网上盛行,祭祀对象多为已故亲人、已故名人。一家祭祀网站的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网站流量在清明节前后连续翻了几番。“前天是平时的两倍,昨天是三倍,今天就达到五倍了,现在点击量已经有一万了。”
“对于远离家乡、没有条件回乡的人来说,网上祭奠也不失为补救的方法和一种精神寄托。但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网上祭祀无法替代的。”李汉秋说。
此外,李汉秋呼吁清明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环保的精神。李汉秋说:“我曾经到过温州郊区的一座山,简直看到一座城市!那些墓一个比一个气派、讲究,就像一片新城。”
据报道,在中部河南省郑州市,有200多位市民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首次“树葬”活动,将原来存放在家中或殡仪馆中亲人的骨灰埋入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伴随着树的成长,可以看到生命的延续。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在黑龙江的一些农场,每到清明,就会有人扛着铁锹和水上山,用种树来过清明。专家呼吁,植树节不是只有一天,清明节也可以作为植树节,这一段时间都可以植树。(黄冲吴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宬)